脑震荡是头部受外力打击后致短暂脑功能障碍的轻型原发性脑损伤,有明确外伤史,表现为意识障碍、逆行性遗忘等,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密切观察病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有后遗症,需注意生活方式助恢复。
一、发病机制
当头部遭受撞击等外伤时,会引起大脑神经元的暂时性功能紊乱,可能涉及神经递质的变化、脑血管的短暂痉挛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但具体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二、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2.逆行性遗忘:清醒后对受伤当时的情况及受伤前一段时间的事情不能回忆,但对往事记忆清楚。
3.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在数天或数周内逐渐减轻或消失,但也有少数人会持续较长时间。儿童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易激惹、精神差、食欲减退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病史: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2.临床表现:具备上述意识障碍、逆行性遗忘等典型表现。
3.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器质性损伤的证据。
4.辅助检查: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主要用于排除颅内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受伤后需卧床休息1-2周,减少脑力和体力劳动,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如强光、噪音等。对于头痛、头晕等症状可给予对症治疗,如使用止痛、止晕药物(但儿童需谨慎使用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的变化,因为少数患者可能在脑震荡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一旦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复查头颅CT等检查。
五、预后
大多数脑震荡患者预后良好,经过适当休息和对症治疗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不留后遗症。但少数患者可能会有长期的头痛、头晕、失眠等后遗症,儿童患者相对成人恢复可能较快,但也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等变化。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脑血管疾病等基础情况的人群,脑震荡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或增加并发症的风险,需更加严密观察和处理。在生活方式方面,受伤后应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助于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