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是睑裂区球结膜及纤维血管组织呈翼状侵入角膜浅层的眼表疾病,环境、遗传、年龄性别是其相关因素,初期可无症状,进展期影响视力,通过检查诊断,需与假性翼状胬肉鉴别,静止期可观察,影响视力等可手术,不同患者手术需综合考虑。
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在户外,受风沙、紫外线等刺激是重要诱因。例如,在紫外线辐射强烈地区,人群中翼状胬肉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紫外线可引起角膜缘干细胞损伤,导致结膜组织异常增生有关。长期处于风沙环境中,风沙的机械刺激会促使结膜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增加翼状胬肉的发生风险。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患上翼状胬肉。有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几率较无家族史者可能更高,但具体的遗传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成年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户外活动更多,更易受上述环境因素影响有关。
临床表现
眼部表现: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眼部异物感。随着病情进展,翼状胬肉逐渐向角膜中央生长,可引起角膜散光,导致视力下降。当翼状胬肉遮盖瞳孔区时,视力下降会较为明显。检查时可见睑裂区球结膜增生、肥厚,呈翼状向角膜侵入。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通过眼科常规检查即可初步诊断,医生会观察眼部结膜及角膜的病变情况,结合患者的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直接观察到睑裂区典型的翼状生长的结膜组织及侵入角膜的情况,基本可确诊。
鉴别诊断:需要与假性翼状胬肉相鉴别,假性翼状胬肉多继发于角膜溃疡、烧伤等,通常有明确的原发病史,其胬肉基部可活动,不似翼状胬肉呈进行性向角膜中央生长的特点。
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观察随访:对于静止期且未影响视力的翼状胬肉,可定期观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
手术治疗:当翼状胬肉影响视力或有明显进展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手术需综合考虑。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眼部还在发育阶段,手术需更加谨慎,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对眼部发育的影响;女性患者如果处于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手术时机的选择要兼顾孕期的生理特点和翼状胬肉病情;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手术前后需更加注重血糖等指标的控制,以降低手术风险和促进术后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