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对颅脑损伤患者先快速评估,进行基本生命支持,控制出血与伤口处理,转运时注意搬运及途中监测,到达医院前通知医院并为后续检查治疗做准备,要考虑不同患者个体差异。
一、现场评估与基本生命支持
1.快速评估:首先要迅速判断患者的意识、呼吸、心跳等情况。通过轻拍患者肩部并呼喊来评估意识,观察胸部起伏判断呼吸,触摸颈动脉了解心跳情况。对于儿童,可轻拍足底评估意识,触摸肱动脉判断循环。若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置于仰卧位,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呕吐物等。对于有颈椎损伤可能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头部、颈部和身体在一条直线上,避免颈部扭曲,可采用双手托颌法开放气道,防止因气道梗阻导致缺氧加重脑损伤。
二、控制出血与伤口处理
1.外部出血控制:如果有头部伤口出血,可用干净的纱布、毛巾等压迫止血。对于较大的动脉出血,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必要时使用止血带,但要注意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2.伤口包扎: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进行妥善包扎,减少伤口污染进一步损伤颅脑组织的风险。
三、转运注意事项
1.搬运患者:搬运时要保持患者头部固定,可使用硬质担架,多人平托患者,避免颠簸和头部晃动。对于颈椎损伤患者,要有专人固定头部,防止搬运过程中颈部活动加重脊髓损伤,进而加重颅脑损伤的继发性损害。
2.转运途中监测:在转运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呼吸、心跳、血压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处理。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呼吸频率、面色等情况,因为儿童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可能较成人更为迅速。
四、进一步医疗处置准备
1.通知医院:尽快联系附近具备救治颅脑损伤能力的医院,向接诊医生报告患者的受伤情况、现场急救措施等,以便医院做好接收和救治准备。
2.完善相关检查准备:到达医院后,配合医生进行头颅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类型,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在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考虑基础疾病对颅脑损伤治疗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