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统称,包括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与高龄、性别、不良生活方式、基础病等有关)和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高血压等有关),具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影响生活质量,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疾病监测控制(基础病患者规范治疗、定期体检)预防与早期干预。
主要类型及相关情况
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冠心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龄人群随着血管的自然老化,患病风险增加;男性相对女性在某些年龄段可能有更高的发病倾向;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引发冠心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人群,由于血压、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也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多是由于脑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血液成分改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出血性脑卒中通常是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高血压是最常见的诱因,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容易发生破裂,高龄、有家族遗传史等因素也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
危害及影响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患病后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认知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很多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等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预防与早期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取;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游泳等较剧烈运动,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过量也会对血管和心脏造成不良影响。
疾病监测与控制: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监测血压、血糖水平,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将血压、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血管病变等异常情况并及时干预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