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与寒冷相关的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于冬季,儿童、青少年及末梢循环差者易患,好发于肢体末梢部位,有轻中重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注意保暖、加强锻炼、保持皮肤干燥预防,一般治疗需脱离寒冷环境,轻度可保暖按摩,严重破溃等需遵医嘱药物治疗。
好发人群及部位
好发人群:儿童、青少年以及末梢循环较差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冻疮。儿童由于皮肤较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青少年可能因户外活动多但保暖措施不足等原因易患,末梢循环较差的人比如有雷诺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部、脚部等部位血液循环本就不畅,更易出现冻疮。
好发部位:常见于手指、手背、耳廓、鼻尖、足趾、足跟等部位,这些部位往往是肢体的末梢,血液循环相对不那么丰富,且容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临床表现
轻度冻疮:受冻部位皮肤可出现红斑,按压时褪色,松开后恢复红色,伴有肿胀、瘙痒等症状。
中度冻疮:红斑颜色加深,可出现青紫斑,肿胀更加明显,触摸时皮肤温度较低,瘙痒感加剧,可能会有疼痛感觉。
重度冻疮:皮肤可出现水疱、溃疡等,水疱破裂后可能形成糜烂面,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且愈合较慢,还可能遗留瘢痕等问题。
预防措施
注意保暖:在寒冷天气里,应及时添加衣物,对于容易受冻的部位,如手部可佩戴手套,脚部可选择保暖性能好的鞋子和袜子等。儿童在寒冷天气外出时,要确保穿戴足够厚实的保暖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比如儿童可以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但要注意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对于末梢循环较差的人群,也可以通过适度运动来改善血液循环状况。
保持皮肤干燥:保持受冻部位的干燥也很重要,潮湿会加剧寒冷对皮肤的影响,容易诱发冻疮。比如儿童玩耍后如果手部出汗,要及时擦干;冬季脚部容易出汗,要经常更换干燥的袜子等。
治疗相关
一般治疗:首先要脱离寒冷环境,将受冻部位转移到温暖的地方。轻度冻疮可以通过保暖、按摩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儿童的话,家长要帮助其做好保暖和局部护理。
药物治疗:如果冻疮出现破溃等情况,可能会使用一些外用药物,如冻疮膏等,但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用药安全,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刺激性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