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症状表现及相关情况;眼部检查,如眼球突出度检查、眼眶触诊;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有相应表现,CT检查有典型表现,MRI检查也有其特点;病理检查是金标准,可见典型病理表现,对疑似病例谨慎评估后可考虑。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眼部是否有渐进性无痛性眼球突出、视力是否受到影响、眼球运动有无障碍等情况,同时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在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因眼球突出不明显而较难早期发现。
二、眼部检查
1.眼球突出度检查
通过突眼计测量眼球突出度,正常眼球突出度一般为12-14mm,双眼差值通常不超过2mm,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眼球突出,且多为单侧性。
2.眼眶触诊
可触及眼眶内光滑、质韧、可推动的肿物,一般无压痛,不同年龄患者眼部组织的耐受性不同,触摸时需注意力度。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B超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占位病变,内回声多,透声性好,有中度到强的规律性反射,可出现“轨道征”,这是因为肿瘤压迫眼球壁,导致球后脂肪与肿瘤之间形成无回声区,类似轨道。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且可重复进行。
A超显示病变内反射波峰多,波幅高,病变内回声均匀,病变后壁回声清晰。
2.CT检查
典型表现为眼眶内类圆形或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时肿瘤呈明显强化,且强化持续时间较长,可呈“渐进性强化”特点,即早期强化不明显,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强化明显。不同年龄患者的眼眶解剖结构略有差异,但不影响CT对病变的诊断价值。
3.MRI检查
T1加权像呈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肿瘤呈明显强化,能多方位成像,对于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与视神经、眼外肌等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于一些特殊部位或复杂情况的病变诊断更有优势,不同年龄患者的MRI图像特点符合其生理结构特点。
四、病理检查(金标准)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但通过上述检查仍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可考虑手术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查,病理上可见肿瘤由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腔构成,腔隙内充满红细胞,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周围有完整的纤维包膜等典型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理表现。但病理检查是有创操作,需谨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后再决定是否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