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心脏损伤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中的心包炎在放疗后数天至数月内出现胸痛等症状,儿童表现可能不典型;心肌炎少见,有乏力等症状。慢性放射性心脏损伤中的心包积液起病隐匿致呼吸困难等,老年患者更易出现心功能不全;心肌病变致进行性心力衰竭,女性可能有特殊表现;冠状动脉病变致心绞痛,长期放射史者风险增加。
心包炎:通常在放射治疗后数天至数月内出现,患者可能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压榨性、闷痛等,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等部位,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心悸等症状,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等体征。在儿童中,由于其身体对放射反应的敏感性与成人不同,可能症状表现相对不典型,但仍需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等情况。对于有心脏放射史的儿童,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不安、呼吸急促等表现,需警惕心包炎的可能。
心肌炎:较为少见,患者可出现乏力、气短、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的相关表现,如呼吸困难加重、端坐呼吸等。在年轻患者中,由于其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好,早期可能症状被忽视,但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对于有心脏放射史的年轻患者,若出现活动耐量明显下降等情况,应及时排查是否存在心肌炎。
慢性放射性心脏损伤
心包积液:起病隐匿,患者可能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呼吸困难可能在活动后加重。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其心肺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心包积液可能更快地导致心功能不全,出现更明显的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老年患者若有心脏放射史,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心包积液至关重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心肌病变:患者可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腹胀等症状。在女性患者中,由于其生理特点,可能在心脏功能受损时出现一些特殊的表现,如月经周期紊乱等可能与心功能不全导致的内分泌改变有关。对于有心脏放射史的女性患者,除了关注心脏本身的症状外,还需综合考虑其全身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
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症状,与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表现相似,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等部位,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心绞痛发作可能变得更频繁、程度更严重。在有长期心脏放射史的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风险增加,需密切关注其心血管相关指标,如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冠状动脉病变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