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宫腔积液包括正常月经周期中排卵期的少量积液及早孕期受精卵着床时的少量积液,多可自行吸收;病理性宫腔积液有子宫内膜炎导致的,与炎症刺激有关,育龄期有宫腔操作史等人群易患;宫腔粘连引起的,因宫腔操作等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致宫腔闭塞;宫颈管堵塞造成的,由宫颈粘连、肿瘤等致宫颈管堵塞;肿瘤相关的,如子宫内膜癌、宫颈癌晚期等可致宫腔积液,各有其发病机制及好发人群。
早孕期的宫腔积液:怀孕早期,受精卵着床时可能会有少量的宫腔积液,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多数孕妇没有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会有轻微的下腹隐痛等表现。如果积液量少且胚胎发育正常,随着孕周增加,多数积液可逐渐被吸收。
病理性宫腔积液
子宫内膜炎导致的宫腔积液:
发病机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炎症,如细菌感染等,炎症刺激会导致子宫内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进而引起宫腔内液体积聚形成积液。常见于有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的女性,这类人群由于宫腔操作可能破坏了子宫内膜的防御屏障,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另外,不注意个人卫生、经期性生活等也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
人群特点:育龄期女性较为常见,尤其是有宫腔操作史或经期卫生不良的女性。
宫腔粘连引起的宫腔积液:
发病机制:宫腔粘连多因宫腔操作(如多次人工流产、清宫术等)、宫腔感染等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使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进而影响宫腔内液体的排出,形成宫腔积液。例如,多次人工流产会使子宫内膜反复受到损伤,增加宫腔粘连的发生几率。
人群特点: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尤其是多次进行宫腔操作的女性更容易出现宫腔粘连导致的宫腔积液。
宫颈管堵塞造成的宫腔积液:
发病机制:宫颈管堵塞可由宫颈粘连、宫颈肿瘤等原因引起,宫颈管堵塞后,宫腔内的液体无法顺利通过宫颈管排出,从而积聚在宫腔内形成积液。比如宫颈粘连可能是由于宫颈手术(如宫颈锥形切除术等)后瘢痕形成导致宫颈管粘连堵塞。
人群特点:有宫颈手术史或宫颈病变的女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肿瘤相关的宫腔积液:
发病机制:如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坏死、渗出等可导致宫腔内液体增多形成积液;宫颈癌晚期时,肿瘤侵犯宫腔等也可能引起宫腔积液。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女性,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因素相关。
人群特点:子宫内膜癌好发于绝经后女性,宫颈癌可见于各年龄段有相关危险因素的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