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折按不同分类标准有不同类型,按部位分颅盖骨折(含线性、凹陷性骨折等)和颅底骨折(分颅前、中、后窝骨折);按形态分线性、凹陷性(婴幼儿可为乒乓球样凹陷)、粉碎性骨折;按是否与外界相通分闭合性(骨折处不与外界通)和开放性骨折(骨折处与外界通易致颅内感染)。
按骨折部位分类
颅盖骨折:发生于颅骨穹窿部的骨折。可分为线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等。线性骨折较为常见,多因直接暴力打击所致,骨折线呈线状,一般无明显移位;凹陷性骨折则是骨折部位的颅骨向内凹陷,其形成原因多为钝性物体直接作用于头部,儿童的颅骨弹性较好,较少出现凹陷性骨折,而成人相对更容易发生。
颅底骨折:发生于颅骨底部的骨折。根据骨折发生的部位又可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和颅后窝骨折。颅前窝骨折常累及眶顶和筛骨,可出现鼻出血、眶周广泛淤血斑(“熊猫眼”征)、脑脊液鼻漏等;颅中窝骨折若累及蝶骨,可出现鼻出血或脑脊液鼻漏,若累及颞骨岩部,可出现耳出血或脑脊液耳漏,还可能伴有面神经、听神经损伤等;颅后窝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和枕骨基底部,可在乳突区皮下出现淤血斑(Battle征),或有后枕部皮下淤血等。
按骨折形态分类
线性骨折:骨折线呈线状,可单发或多发,骨折处颅骨无明显移位。在儿童中,由于颅骨具有一定弹性,线性骨折可能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而成人线性骨折有时可能会伴有局部头皮肿胀等表现。
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向颅腔内凹陷,其凹陷程度不一。婴幼儿的颅骨较软,凹陷性骨折可能为乒乓球样凹陷,即骨折部位颅骨向内凹陷形似乒乓球被压后的状态,这与成人的凹陷性骨折表现有所不同。凹陷性骨折若压迫脑组织,可能会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运动障碍、癫痫发作等。
粉碎性骨折:颅骨骨折后碎裂成三块或三块以上。多由严重的暴力作用引起,骨折碎片可能会损伤颅内血管、神经等结构,导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颅内出血、感染等。
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闭合性骨折:骨折部位的颅骨完整性破坏,但骨折处与外界不相通,颅内与外界环境没有直接的通道。这种骨折一般不会有脑脊液漏等情况,但可能会因骨折导致颅内出血等问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等。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的颅骨与外界相通,多因锐器伤、火器伤等导致,这种骨折容易引起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清创等处理,预防感染的发生。例如,开放性骨折后,外界的细菌等容易通过骨折处进入颅内,引发脑膜炎、脑脓肿等感染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