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心肌重构、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能量代谢紊乱、离子转运异常,老年人、女性特殊生理阶段、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易受影响并发病或进展。
心肌重构
心肌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心肌细胞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刺激后,发生肥大、凋亡等变化。心肌细胞肥大初期可能使心肌收缩力暂时增强,但长期的肥大会导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纤维化等。成纤维细胞被激活后,合成过多的胶原纤维,导致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肌的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慢性心力衰竭时,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过多的氧自由基产生,可损伤心肌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等,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受损。同时,炎症反应被激活,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释放增加,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心肌重构,形成恶性循环。
能量代谢紊乱
心肌细胞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氧化代谢。在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发生紊乱,脂肪酸氧化利用增加,而葡萄糖氧化利用减少,导致心肌细胞能量产生不足。此外,心肌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水平降低,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例如,心肌细胞的肌球蛋白ATP酶活性降低,使得心肌收缩时的能量供应不足,影响心肌的正常收缩过程。
离子转运异常
心肌细胞的离子转运对于维持正常的心肌电活动和收缩功能至关重要。在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的钠-钾泵功能受损,导致细胞内钠、钙浓度异常。细胞内钠浓度升高可通过钠-钙交换体使细胞内钙超载,钙超载一方面可导致心肌细胞收缩过度,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可激活钙依赖的蛋白酶,损伤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此外,钾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稳定性,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对于老年人,由于其心脏结构和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生理性退变,更容易受到上述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女性在一些特殊生理阶段如妊娠、绝经等,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等,从而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产生一定影响。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吸烟、高盐饮食等的人群,会进一步加重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心肌重构等过程,增加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其心肌本身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更容易在各种诱因下触发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相关环节,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和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