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有可能致失明但非所有患者都会,其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治疗时机相关,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可降低失明风险。
一、影响预后的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如果病变累及范围广、程度重,对视神经的损害严重,那么失明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急性的、大面积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纤维受损严重,就更易向失明方向发展。
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会影响眼部血管的灌注,若高血压控制不佳,会使视神经缺血的状况持续存在或加重,增加失明风险。因为高血压会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或睫状后短动脉等眼部供血血管的压力改变,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及视神经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后,由于本身存在的微血管病变基础,视神经的血供更容易出现问题,进而影响预后,增加失明可能性。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会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会使供应视神经的血管发生狭窄、硬化,导致视神经供血不足,若病情进展,就可能导致失明。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弹性下降、管腔变窄,血流减少,无法满足视神经正常代谢所需的血液供应。
治疗时机:如果能在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视神经的缺血状况,就可以降低失明的风险。例如,在发病初期就通过改善循环等治疗手段,有可能阻止视神经进一步受损,从而避免失明。而如果延误治疗,视神经受损进一步加重,就会增加失明的几率。
二、预防失明的相关措施
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以稳定眼部血管的压力,保证视神经的血液供应。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使血糖尽量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延缓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要注意低脂饮食,适当运动,必要时服用调脂、稳定斑块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以稳定血管内的斑块,改善血管的弹性和通畅程度,保证视神经的血液供应。
早期诊断与治疗:一旦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疑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如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等,尽可能挽救视神经功能,降低失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