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心病,由原始房间隔发育异常致左右心房遗留孔隙,超声心动图可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小型且无症状婴儿有自愈可能)、介入治疗(适用于特定继发孔型且3岁以上患儿)、外科手术(大型或介入禁忌患儿),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观察生长发育、防感染、避剧烈运动等,成年要防并发症、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定期复诊,特殊病史患者要同时治基础病。
诊断方法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重要手段,可明确缺损的部位、大小等情况,能观察心房水平的分流情况,对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人群均可通过超声心动图进行准确诊断。
治疗方式
观察等待:对于小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5mm),若患儿无症状,生长发育正常,可定期随访观察,部分小型房间隔缺损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因为婴儿时期心脏仍在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机会。
介入治疗:适用于有适应证的房间隔缺损患儿。一般对于直径5-36mm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年龄通常要求在3岁以上,且无严重的右心容量负荷过重等情况。通过介入导管将封堵器送至缺损部位进行封堵,恢复心脏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创伤小,恢复快。但对于低龄儿童,尤其是年龄过小的婴儿,介入治疗可能存在一定风险,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外科手术:对于大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10mm)或介入治疗有禁忌证的患儿,需进行外科手术修补。手术方式包括直接缝合缺损或使用补片修补缺损。外科手术适用于各种年龄的患儿,但手术创伤相对介入治疗稍大,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对于儿童房间隔缺损患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如体重增长、活动耐力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避免让患儿进行剧烈运动,防止过度劳累。定期带患儿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成年患者:成年房间隔缺损患者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成年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限制钠盐摄入,避免暴饮暴食;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慢跑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要定期复诊,监测心脏功能等指标,一旦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
特殊病史患者: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肺部疾病的房间隔缺损患者,要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要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遵医嘱规范治疗肺部疾病,因为肺部疾病会影响心脏的氧供和血流动力学,加重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