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妇科常见疾病,病因包括年龄、子宫手术操作不当、高雌激素血症等,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痛经、子宫增大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血清CA125测定,治疗有药物和手术,育龄期和绝经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年龄因素: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这与女性体内激素变化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衰退,激素调节失衡等可能参与发病。
子宫手术及操作不当:如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可能将子宫内膜碎片带到肌层,引发子宫腺肌症。
高雌激素血症: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会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并向肌层浸润,增加患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研究显示,约50%以上的子宫腺肌症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增多,这是因为子宫肌层病变影响了子宫的收缩功能,导致血管开放出血增多。
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月经来潮第1天最严重,以后逐渐减轻,可伴有下腹部坠胀、腰酸等不适。痛经的发生与异位的内膜组织在经期出血刺激子宫肌层收缩有关。
子宫增大: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较硬,一般子宫大小不超过妊娠12周大小,但也有个别患者子宫增大较明显。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等改变,能初步判断子宫腺肌症的情况,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更清晰地显示子宫肌层的病变范围和程度等。
血清CA125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能升高,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一些其他妇科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参考。
四、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GnRH-a等,通过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等。子宫切除术是根治的方法,但会使患者丧失生育功能;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或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计划,应及时就医,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后再尝试受孕等。同时,孕期需密切监测子宫情况,因为子宫腺肌症可能增加孕期子宫破裂等风险。
绝经期女性:绝经后子宫腺肌症相关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仍需定期复查,观察子宫情况,以防发生其他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