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前膜是视网膜黄斑区表面由视网膜胶质细胞等增殖迁移合成细胞外基质形成的纤维增生膜,发病机制与细胞增殖迁移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底可见纤维膜及黄斑水肿出血等、OCT有特征改变,危险因素包括眼部手术史、眼内炎症性疾病、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诊断靠眼底镜检查和OCT,老年人群、有眼部手术史人群、儿童人群有不同的考虑需关注。
一、定义
黄斑前膜是指在视网膜黄斑区表面形成的纤维增生膜,该膜由视网膜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等增殖迁移并合成细胞外基质所形成,可影响黄斑区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二、发病机制
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晰,推测与视网膜胶质细胞活化、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有关,这些因素促使细胞增殖迁移至黄斑区表面,逐步形成纤维增生膜。
三、临床表现
1.视力改变:患者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力下降程度因膜的厚度、对黄斑牵拉程度等而异。2.视物变形:常见视物变小、直线变弯曲等表现,这是由于纤维膜牵拉黄斑区视网膜,导致视网膜成像失真。3.眼底表现:通过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表面有半透明、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纤维膜,有时可伴有黄斑区水肿、出血等改变。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表现:OCT检查可清晰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增厚、水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前膜之间的间隙消失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精准评估膜对黄斑结构的影响。
四、危险因素
1.眼部手术史:如白内障手术、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等,手术操作可能损伤视网膜,引发后续胶质细胞等增殖形成前膜。2.眼内炎症性疾病:像葡萄膜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视网膜细胞异常增殖,增加黄斑前膜发生风险。3.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状态下视网膜微环境改变,易促使前膜形成。
五、诊断方法
1.眼底镜检查:直接观察黄斑区外观,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前膜相关改变。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诊断黄斑前膜的重要手段,能清晰呈现黄斑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明确前膜的位置、厚度以及对黄斑层间结构的影响,为病情评估与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六、特殊人群考虑
1.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组织逐渐退变,黄斑前膜发生风险相对较高,需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眼部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更应密切关注黄斑区状况,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干预。2.有眼部手术史人群:术后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因为手术可能是诱发黄斑前膜的高危因素,及时发现前膜可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视力进一步受损。3.儿童人群:儿童黄斑前膜较为罕见,但如有先天性眼部异常等特殊情况,也需关注,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评估检查与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