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是皮肤表面颜色改变的损害,分色素沉着和减退斑,来源与遗传、日晒等有关,形态大小形状不一,病理是表皮等色素异常改变,部分影响美观需防晒及合适治疗;痣是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来源与黑素细胞聚集等有关,大小不等多圆形椭圆形,边界清,颜色多样,病理是痣细胞不同聚集,大多良性但需观察变化,易摩擦部位等或有恶变倾向者需处理,特殊人群痣也需关注变化。
痣:医学上称为痣细胞痣或黑素细胞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它的来源主要是黑素细胞的局部聚集,可在出生时即存在,也可在出生后逐渐出现,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以及发育过程中黑素细胞的异常聚集等有关。
形态特征
斑:大小、形状不一,边界可清晰或模糊。例如雀斑通常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棕色斑点,边界相对较清晰;而黄褐斑一般为形状不规则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边界有时不太清晰。
痣:大小不等,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颜色多为棕色、黑色、蓝色等,有的痣上可能有毛发长出。比如先天性色素痣大小差异较大,小的几毫米,大的可覆盖身体一部分,颜色均匀,边界规整,部分先天性色素痣可有毛发。
病理结构
斑:病理上主要是表皮内或表皮-真皮交界处色素的异常改变。以雀斑为例,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正常,但黑素含量增加,并有较多黑素颗粒沉积于基底层细胞及真皮上部的巨噬细胞中。而白色糠疹病理表现为表皮轻度水肿,偶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黑素细胞减少。
痣:病理上是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不同聚集。根据痣细胞的分布部位分为交界痣(痣细胞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皮内痣(痣细胞位于真皮内)和混合痣(痣细胞同时位于表皮下和真皮内)。交界痣的痣细胞巢位于表皮下部,巢内黑素细胞一般为大而圆形,核大而圆;皮内痣的痣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在真皮内;混合痣则兼具交界痣和皮内痣的特点。
风险与处理
斑:部分斑可能会影响美观,如黄褐斑、雀斑等。对于一些有美观需求的人群可考虑通过激光治疗等方法改善,但激光治疗需注意防晒等后续护理,避免色素沉着加重。对于一些由疾病引起的斑,如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黄褐斑,需要治疗基础疾病。另外,日晒可加重斑的颜色,所以无论哪种斑,日常都要注意严格防晒。
痣:大多数痣是良性的,但需要注意观察痣的变化。如果痣在短期内迅速增大、颜色加深、边界变得不规则、出现瘙痒、破溃、出血等情况,可能有恶变倾向,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对于一些长在易摩擦部位(如手掌、足底、腰部等)的痣,为了预防恶变,也可考虑早期手术切除。特殊人群如儿童的痣需要密切观察其变化,因为儿童时期痣可能会有一些生长变化;孕妇的痣如果有变化也需要谨慎处理,要综合考虑胎儿等多方面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