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属于心脏病的一种,很多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引发心力衰竭,不同人群中心力衰竭与心脏病有不同特点及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心脏病病史不规范治疗等会增加心力衰竭发生几率。
一、心力衰竭与心脏病的关联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统称,涵盖多种类型,像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心脏病范畴。而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很多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引发心力衰竭,例如冠心病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可引起心肌重构,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二、不同人群心力衰竭与心脏病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人群: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较为常见,若先天性心脏病未得到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儿童心力衰竭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更易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这与儿童心脏本身的生理特点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相关,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脏负荷异常,影响儿童心脏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
老年人群:老年人常见的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易引发心力衰竭。老年人心脏功能本身随年龄增长有所减退,有基础心脏病的老年人,心脏的代偿能力下降,一旦心脏负荷增加等情况,就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比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久而久之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发展为心力衰竭。
女性人群:某些心脏病在女性中的表现可能与男性有差异,进而影响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例如围生期心肌病,多发生于女性分娩前后,其发病与女性妊娠、分娩这一特殊生理阶段相关,也是导致女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原因,妊娠期间女性身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对心脏造成影响,易引发围生期心肌病及后续的心力衰竭。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进而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几率。比如长期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容易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从而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可能;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异常,血脂异常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有心脏病病史人群:本身已有心脏病的患者,若不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控制病情,如不按时服药、不定期复查等,会使心脏病病情进展,更容易发展为心力衰竭。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若不积极控制风湿活动、修复心脏瓣膜等,心脏病变持续进展,就会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