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有可能引起肾病,其机制包括肾灌注不足、热应激损伤、横纹肌溶解等,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高温作业人群中暑后发生肾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针对不同人群采取预防和监测措施以降低中暑相关性肾病风险。
中暑引发肾病的机制
肾灌注不足:中暑时,人体大量出汗,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肾脏灌注压下降。肾脏血流减少会影响其正常的滤过功能,长期或严重的肾灌注不足可能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等情况。例如,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未及时补充水分的人群,由于机体脱水,肾脏血液供应减少,易出现肾脏功能的异常改变。
热应激损伤:中暑时机体处于热应激状态,会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和氧自由基等。这些物质会对肾脏组织细胞造成损伤,影响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热应激相关的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损伤,干扰肾脏的正常代谢和排泄功能。
横纹肌溶解:严重中暑时可能伴随横纹肌溶解,横纹肌溶解后释放出肌红蛋白等物质。肌红蛋白经过肾小管时易发生沉积,堵塞肾小管,引起肾小管梗阻,进而导致急性肾损伤。比如,高温中暑导致肌肉大量受损,肌红蛋白释放增加,如果肾脏不能及时清除,就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不同人群中暑后发生肾病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中暑后更易出现严重的内环境紊乱。儿童中暑后发生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病情变化可能更快。儿童中暑时应迅速采取降温措施,如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等,并及时补充水分,但要注意避免过量快速补液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的尿量、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因为儿童肾脏对缺血缺氧等损伤更为敏感,早期发现和干预非常重要。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等。老年人中暑后发生肾病的风险更高,因为其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对缺血、缺氧及毒素的耐受能力减弱。老年人中暑时应缓慢降温,避免快速大量降温导致血压骤降等情况进一步影响肾脏灌注。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中暑后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害并及时处理。
高温作业人群: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户外劳动者等,是中暑的高危人群,也是发生中暑相关性肾病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应加强职业防护,工作时定时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和热损伤。工作场所应配备防暑降温设施,如遮阳棚、风扇等,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重点监测肾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肾脏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暑是有可能引起肾病的,不同人群在中暑后发生肾病的情况有所不同,需根据不同人群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测措施,以降低中暑相关性肾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