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受不可控和可控因素影响,不可控因素有年龄、性别和遗传,可控因素包括生活方式(饮食、吸烟、缺乏运动)和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年龄性别致血管老化等,家族早发病史增风险,高盐高脂等饮食、吸烟、缺乏运动不利,高血压等基础病会损伤血管或致代谢紊乱促动脉粥样硬化等。
一、不可控因素
(一)年龄与性别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血管会逐渐出现老化、弹性下降等变化,例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会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在更年期前一般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低于女性,但更年期后这种差异逐渐缩小,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对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二)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如亲属在较年轻年龄,通常指男性<55岁、女性<65岁)的患者,那么个体患病风险可能会升高。这是因为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脂质代谢、血管结构与功能等,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相关基因缺陷会导致胆固醇代谢异常,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二、可控因素
(一)生活方式
1.饮食:长期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长期高脂饮食,尤其是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中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如蛋黄等),会导致血脂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肝脏对脂质的代谢等,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2.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同时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吸烟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高。
3.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二)基础疾病
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还会增加心脏后负荷,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等,进而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神经对血管的调节功能,同时还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3.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液中过多的脂质会沉积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弹性降低,影响血液供应,增加心肌缺血、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