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天气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心脑血管健康,如使外周血管收缩致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诱发应激反应损伤心脑血管系统,不同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老年人、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儿童等都需注意应对寒冷对心脑血管的不良影响,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和监测指标,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要做好保暖、规律服药,儿童也需注意保暖避免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一、血管收缩与血压波动
天气寒冷时,人体为了减少热量散失,外周血管会发生收缩。这会导致血管阻力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压力来推动血液流动,从而使得血压升高。研究表明,寒冷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物质,进一步加重血管收缩和血压的波动。对于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来说,这种血压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等。
二、血液黏稠度增加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水分通过皮肤蒸发减少,但肾脏排水并不减少,同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得血液浓缩,黏稠度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会影响血液的流动性,容易形成血栓。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内壁本来就不光滑,血液黏稠度增加时,血栓更容易在血管内形成,阻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或脑梗死。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变化的缓冲能力较弱,受天气寒冷的影响更为明显。
三、寒冷诱发应激反应
寒冷属于一种外界应激因素,人体在应激状态下,体内会释放一系列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加速心率、升高血压,同时也会影响血脂代谢等。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下反复的应激反应,会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慢性损伤。例如,长期的应激可能导致血脂异常,过多的血脂沉积在血管壁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于有冠心病家族史或本身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寒冷天气下的应激反应可能加速病情恶化。
四、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的心血管调节功能减退,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差。他们更容易出现血压的剧烈波动和血液黏稠度的显著变化,而且自身的修复和代偿能力较弱,一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预后往往较差。所以老年人在寒冷天气中要特别注意保暖,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这类患者本身心脑血管系统就存在基础病变,寒冷天气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他们需要严格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平时要规律服用降压、改善心肌供血等药物,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有头晕、胸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儿童:虽然儿童心脑血管疾病相对少见,但在极端寒冷天气下,也可能因血管收缩等因素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家长要注意儿童的保暖,避免因寒冷导致呼吸道感染等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不过儿童心脑血管受寒冷直接影响相对成年人较小,但也不可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