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前有前驱症状,眼部有相应表现及全身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诊断,需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鉴别,局部及全身治疗,大多数预后较好,少数留后遗神经痛,增强抵抗力可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眼睑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劳累、感染、恶性肿瘤等诱因作用下,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至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引起神经痛。
二、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发病前常有轻度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先有灼热感或神经痛,疼痛可在皮疹出现前1-3天出现,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
2.眼部表现:皮疹多见于一侧眼睑(上下睑)、额部皮肤及头皮,常沿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域分布,一般不超过颜面中线。初起时皮肤潮红,继而出现成簇的透明小水疱,水疱内容物清亮,周围绕以红晕,数日后水疱混浊化脓,破溃后渗液结痂,脱痂后留有色素沉着性瘢痕。同时可累及角膜,引起角膜疱疹、角膜炎、角膜溃疡等,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还可能引起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等眼部并发症。
3.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侧眼睑皮肤的成簇水疱、沿神经分布、伴有神经痛等,一般不难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取水疱基底物进行病毒分离、PCR检测病毒核酸等以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单纯疱疹多发生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水疱较小、易破,复发率高;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原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瘙痒明显,一般无神经痛。
四、治疗
1.局部治疗:以干燥、收敛、预防感染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软膏等;若水疱破溃,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预防细菌感染。
2.全身治疗: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能缩短病程、减轻神经痛。对于疼痛明显者,可使用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五、预后与预防
1.预后:大多数患者经及时、正规治疗后,预后较好,皮疹一般在2-3周内结痂愈合,神经痛也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少数患者可能会遗留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尤其是老年患者,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预防:增强机体抵抗力是预防眼睑带状疱疹的关键,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对于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史的人群,应避免接触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