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远视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远视随年龄增长可自然“治好”,注意合理用眼;病理性远视由眼部疾病等致,需戴凸透镜矫正、视功能训练,预后与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有关,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注意事项,早期发现干预、依年龄段护理治疗,多数可改善。
一、小孩远视的基本情况
小孩远视是常见的屈光不正问题,分为生理性远视和病理性远视。新生儿眼球较小,多为远视状态,一般3岁时可达正视,若到相应年龄未达到正视则可能存在异常。
二、生理性远视的情况
1.特点:新生儿眼球前后径较短,通常有2-3D的生理性远视,这是眼球发育的正常过程,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一般到12岁左右可趋于正视,这种生理性远视是可以自然“治好”的,是眼球正常发育的结果。
2.应对措施: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要注意合理用眼,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促进眼球正常发育。
三、病理性远视的情况
1.成因及表现:可能由眼部疾病、遗传等因素导致,远视度数较高且不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会影响视力发育,造成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
2.治疗方式及预后
光学矫正:需要佩戴合适的凸透镜进行矫正,通过佩戴眼镜可以帮助孩子看清物体,促进视觉发育。例如,框架眼镜是常见的矫正方式,对于儿童来说,需要定期验光,根据眼球发育情况及时调整眼镜度数。
视功能训练:在佩戴眼镜的基础上,可能需要进行视功能训练,如精细目力训练等,有助于提高眼睛的调节能力和双眼视功能。经过规范的治疗,部分病理性远视可以得到改善,但具体预后取决于远视的严重程度、治疗的及时性等因素。如果能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多数患儿可以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和视觉功能,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弱视等严重并发症,影响视力的最终恢复效果。
四、不同年龄段小孩远视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期: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用眼情况,如是否有斜视、视物异常等表现,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远视问题。因为婴幼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时发现远视并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
2.学龄前期:孩子开始进入学习阶段,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等。同时,继续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和验光,监测远视度数的变化,根据情况调整矫正方案。
3.学龄期:除了注意用眼习惯外,还要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用眼环境,保证教室有良好的照明等。此阶段要坚持佩戴合适的眼镜,并配合视功能训练等,促进视力的正常发育,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有利于眼睛的健康。
总之,小孩远视能否治好取决于远视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生理性远视多可随年龄增长自然改善,病理性远视通过规范的光学矫正、视功能训练等多数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需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并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