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远视散光的形成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眼球发育因素、不良用眼习惯和疾病因素。遗传使儿童获相关基因概率增加;儿童眼球未成熟,发育异常可致远视散光;不良用眼习惯如姿势不当、过度用电子设备会增加发病风险;某些眼部疾病也会引发。家长需关注儿童视力,定期检查,有问题及时干预。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存在远视散光的情况,儿童遗传获得相关基因的概率会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屈光不正的发生中占据重要地位,父母有屈光不正病史的儿童,相较于无家族史的儿童,更易出现远视散光问题。从基因层面来说,眼部的结构发育等相关基因若存在缺陷或异常组合,可能导致眼球的形态、角膜曲率等出现异常,进而引发远视散光。
眼球发育因素
儿童眼球尚未发育成熟:新生儿的眼球相对较小,眼轴较短,通常处于远视状态,这是一种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眼轴慢慢变长,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但如果眼球发育速度异常,比如眼轴发育过慢,就会导致远视度数高于正常范围;而如果在发育过程中角膜或晶状体的曲率异常,也会引起散光。一般来说,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球的形态会不断调整,若调整出现偏差,就可能导致远视散光的出现。例如,儿童在婴幼儿时期,眼部各部分组织还比较稚嫩,眼球的形态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引发远视散光。
不良用眼习惯
阅读姿势不当:儿童长时间不正确的阅读姿势,如躺着看书、近距离过度贴近书本等,会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比如近距离用眼时,眼球会处于紧张的调节状态,长期如此可能导致眼球的屈光状态发生变化,增加远视散光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长期不良阅读姿势的儿童,远视散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保持正确阅读姿势的儿童。
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现代社会儿童接触电子设备的机会增多,长时间玩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会使眼睛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睫状肌持续收缩,影响眼球的正常调节功能。而且电子设备屏幕的蓝光等对眼睛也有一定影响,长期下来可能导致眼球的屈光系统出现异常,引发远视散光。有调查显示,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2小时的儿童,远视散光的发病几率比使用时间短的儿童高出不少。
疾病因素:某些眼部疾病也可能导致儿童远视散光,比如先天性白内障,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后在视网膜上的聚焦,从而引起屈光不正,包括远视散光;眼部的一些炎症性疾病在恢复过程中,也可能影响眼球的正常结构和屈光状态,导致远视散光的出现。例如,儿童患过严重的角膜炎后,角膜的形态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引发散光和远视等问题。
对于儿童远视散光,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视力发育情况,定期带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如果发现儿童有远视散光的迹象,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纠正不良用眼习惯,营造良好的用眼环境等。同时,对于有家族遗传因素的儿童,更要加强视力监测,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