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脑积水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相关的中耳乳突感染扩散、颅内感染局部蔓延,以及病理改变相关的蛛网膜颗粒阻塞、脑室系统梗阻。中耳乳突化脓性感染可经骨壁等向颅内蔓延引发炎症致脑脊液循环障碍,耳源性感染可直接蔓延至颅内致蛛网膜颗粒等吸收功能障碍或脑室系统梗阻,进而引起脑积水。
一、感染因素相关
1.中耳乳突感染扩散
当中耳乳突发生化脓性感染时,感染可通过破坏的骨壁向颅内蔓延。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长期不愈,细菌及其毒素可经内耳的窗膜(如蜗窗、前庭窗)或破坏的骨质侵入颅内。中耳乳突的炎症可引起软脑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有研究表明,中耳乳突感染引发的炎症介质释放会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吸收和循环通路,从而增加耳源性脑积水的发生风险。这种情况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儿童的颅骨骨缝尚未完全闭合,感染更容易向颅内扩散。对于有中耳乳突炎病史且出现头痛、呕吐等疑似耳源性脑积水症状的儿童,需要高度警惕感染扩散导致脑积水的可能。
2.颅内感染的局部蔓延
耳源性感染可直接蔓延至颅内,引起脑膜炎、脑室炎等颅内感染性疾病。例如,炎症累及蛛网膜下腔,导致蛛网膜颗粒对脑脊液的吸收功能障碍。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回流入静脉系统的重要结构,当蛛网膜颗粒因炎症而被阻塞时,脑脊液的吸收减少,从而引起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积聚,形成脑积水。在成年人中,既往有中耳乳突感染病史且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需要考虑耳源性感染蔓延至颅内引起脑积水的情况。对于患有慢性中耳乳突炎的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蔓延的风险可能更高,更需要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及时发现耳源性脑积水。
二、病理改变相关
1.蛛网膜颗粒阻塞
中耳乳突的炎症可引发蛛网膜的炎性反应,导致蛛网膜颗粒被炎性渗出物、肉芽组织等阻塞。蛛网膜颗粒正常情况下负责将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吸收进入静脉窦。一旦其功能受阻,脑脊液的吸收减少,就会使脑脊液在颅内积聚,进而引起脑室扩大和颅内压升高。在一些耳部感染严重的病例中,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蛛网膜颗粒区域存在明显的阻塞表现。对于因耳源性感染导致蛛网膜颗粒阻塞的患者,早期诊断和针对耳部感染的治疗非常关键,以防止阻塞进一步加重。
2.脑室系统梗阻
耳源性感染可波及脑室系统,引起脑室炎,导致脑室系统内的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例如,炎症可使脑室的脉络丛发生炎症反应,影响脑脊液的分泌,或者炎症引起脑室之间的孔道(如中脑导水管)狭窄或阻塞。中脑导水管是连接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重要结构,若其发生梗阻,会导致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积聚,引起脑积水。在儿童患者中,由于脑室系统相对较小,导水管等结构更容易受到炎症的影响而发生梗阻,从而增加耳源性脑积水的发生几率。对于有脑室系统梗阻表现的耳源性脑积水患者,需要综合评估耳部感染情况和脑室梗阻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