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颅脑损伤主要根据病理改变分型,包括脑震荡(较轻,短暂意识障碍不超30分钟,无明显器质性损害,CT无异常)、脑挫裂伤(较重,持续意识障碍,有相应神经症状体征,CT有混杂影)、颅内血肿(分硬膜外血肿,有中间清醒期,CT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硬膜下血肿,急性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CT新月形高密度影,慢性者多见于老人小儿,有慢性颅压高症状,CT新月形低或等密度影;脑内血肿,与脑挫裂伤相似但症状更重,CT脑实质内高密度影),各年龄段发病表现有差异。
脑震荡:是较轻的闭合性颅脑损伤。主要是头部受到外力打击后,立即出现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病理改变无明显器质性损害,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临床表现为伤后即刻发生的短暂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30分钟,清醒后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颅CT检查无异常发现。这种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坠落等情况,儿童和青壮年均可能发生,儿童相对来说恢复可能更快,但也需密切观察是否有迟发性颅内病变等情况。
脑挫裂伤:是常见的较重的闭合性颅脑损伤。多因头部受到加速性、减速性或挤压性暴力所致。病理上表现为脑组织的实质性损伤,有局部出血、水肿、坏死等。根据损伤的部位和范围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患者常有持续时间较长的意识障碍,程度可从轻度到重度不等,伤后立即出现与损伤部位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癫痫发作等,头颅CT可见局部脑组织内高低密度混杂影,提示有出血和水肿。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发生脑挫裂伤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监测。
颅内血肿:又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等。
硬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破裂引起。典型的硬膜外血肿具有中间清醒期的临床表现,即受伤后有短暂昏迷,随后清醒,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昏迷,头颅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的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由于颅骨弹性较好,硬膜外血肿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特别注意。
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多由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病情较重,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头颅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和小儿,往往有轻微头部外伤史,临床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精神症状等,头颅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老年人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较弱,病情可能逐渐进展,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脑内血肿:多因脑挫裂伤导致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临床表现与脑挫裂伤相似,但症状可能更严重,头颅CT表现为脑实质内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对于儿童脑内血肿,由于其颅骨尚未完全骨化,脑内血管相对脆弱,受伤后血肿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