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脑室腹腔分流术(原理是引流脑脊液降脑室压,适用于多数脑积水,有堵塞等风险)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创建通道使脑脊液流入蛛网膜下腔,适用于特定梗阻性脑积水,有造瘘失败等风险);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辅助治疗(作为辅助手段,早期或不能耐受手术者暂时缓解症状)和观察随访(轻度且无症状进展者,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等)。
一、手术治疗
(一)脑室腹腔分流术
1.原理:通过分流装置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被腹腔吸收,从而降低脑室压力。该手术适用于大多数脑积水患者,是临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有效缓解脑积水症状,改善患者预后。
2.适用情况:各种类型的脑积水,尤其是交通性脑积水和正常压力脑积水等。对于婴幼儿患者,需选择适合儿童的分流装置,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避免分流装置过细或过粗影响脑脊液引流效果及正常生长。
3.风险及注意事项:可能出现分流管堵塞、感染、腹腔包裹分流管等并发症。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术后要密切观察有无感染迹象及分流管功能是否正常,因为新生儿免疫力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1.原理:创建第三脑室底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直接通道,使脑脊液绕过梗阻部位,流入蛛网膜下腔被正常吸收。适用于梗阻性脑积水且第三脑室底菲薄的患者。
2.适用情况:主要针对中脑导水管梗阻等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且第三脑室底无明显病变、菲薄易造瘘的患者。在儿童患者中,需评估第三脑室底的解剖结构是否适合造瘘术,不同年龄儿童的解剖差异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3.风险及注意事项:存在造瘘失败、术后再梗阻等风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颅内感染病史,可能增加造瘘失败的几率,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整体状况。
二、非手术治疗
(一)药物辅助治疗
1.作用机制:一些药物可减少脑脊液分泌或改善脑脊液循环,但药物治疗通常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手段。例如,碳酸酐酶抑制剂可减少脑脊液分泌,但单独使用效果有限,需结合具体病情。
2.适用情况:一般用于脑积水早期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作为暂时缓解症状的措施。但对于大多数脑积水患者,药物治疗不能替代手术。在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脑积水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要综合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必要性。
(二)观察随访
1.适用情况:对于一些轻度脑积水且无明显症状进展的患者,可进行观察随访。例如,部分婴儿可能存在少量脑室扩张,但无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可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超声、CT或MRI)观察脑室变化。
2.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如头围变化、智力发育、运动功能等。对于婴幼儿,要定期测量头围,因为头围是反映脑积水进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出现脑室进行性扩大、症状加重等情况,需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