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由多种因素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易受影响;子宫内膜局部因素中修复机制异常可致出血;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会有影响;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及饮食不规律也与之相关。
一、内分泌失调相关因素
(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
1.对于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激素分泌调节不稳定,可能导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例如,青春期女孩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脉冲式释放不完善,使得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比例失调,影响卵泡的正常发育和排卵,进而引起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或增生,导致子宫出血。
2.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波动较大,卵泡发育不全,无排卵或稀发排卵,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酮对抗,容易发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此时下丘脑-垂体对雌激素的正反馈调节机制改变,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但不能形成有效的排卵前LH高峰,导致月经紊乱。
二、子宫内膜局部因素
(一)子宫内膜修复机制异常
子宫内膜的修复需要前列腺素、生长因子等多种物质参与。如果子宫内膜局部前列腺素合成与代谢异常,比如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比例失调,会影响子宫内膜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导致子宫出血时间延长或不易止血。另外,一些生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在子宫内膜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或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三、全身性因素
(一)全身性疾病影响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子宫出血不易止住。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受到破坏,子宫内膜出血后难以正常凝血,从而引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还是甲状腺功能减退,都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性腺轴的调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出现月经过多、月经周期改变等类似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干扰激素的正常调节,引起月经失调。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过度劳累与精神压力
长期过度劳累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精神压力过大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轴影响激素分泌。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或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增加,进而影响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干扰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变化,引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饮食不规律
过度节食或营养不良会导致机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影响激素的合成和代谢。比如,缺乏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K等营养物质时,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和凝血功能,增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