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旧称歇斯底里分为分离性障碍与转换性障碍,分离性障碍有情感爆发、遗忘表现,转换性障碍有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表现,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机制与分离转换有关,儿童女性特殊人群有不同发病特点,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疾病综合判断,治疗优先心理治疗伴情绪症状可辅助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需遵循用药原则。
一、癔症的定义
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具有易感素质个体所引发的精神障碍,旧称“歇斯底里”,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分离性障碍与转换性障碍两大类别。
二、分离性障碍的表现
(一)情感爆发
常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为哭闹、喊叫、捶胸顿足、撕衣毁物等,历时数十分钟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情感丰富,带有夸张色彩。
(二)遗忘
表现为对近期重大事件遗忘,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经历,遗忘内容多与精神创伤有关,属于选择性或阶段性遗忘。
三、转换性障碍的表现
(一)运动功能障碍
可出现肢体瘫痪,但神经系统检查无相应阳性体征,瘫痪程度可因暗示而变化,如在暗示治疗下可有所改善或恢复;也可表现为肢体震颤、抽动、舞蹈样动作等,但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二)感觉功能障碍
可出现失明、失聪等,眼科检查无眼部器质性病变能解释的失明表现,耳鼻喉科检查无耳部器质性病变能解释的失聪表现,或出现躯体感觉缺失、过敏等症状。
四、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易感个体在受到明显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或暗示等刺激时易发病,其机制被认为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分离、转换有关,通过心理上的分离或转换来应对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
五、不同人群的发病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心理发育未成熟,受惊吓、压力等易出现癔症表现,家长需关注儿童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精神刺激,发现异常及时通过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方式干预。
(二)女性
女性相对男性更易受情绪等因素影响,在面临生活压力、情感冲突时发病风险可能更高,需注重情绪调节,可通过心理支持等方式预防发病。
(三)特殊人群
有既往心理创伤史、性格敏感、易受暗示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此类人群应注意自我心理调适,避免长期处于精神应激状态,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或精神科帮助,治疗时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谨慎使用药物且需关注药物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六、诊断与治疗原则
(一)诊断
需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了解精神刺激等相关因素)、全面精神检查及必要辅助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以明确是否为癔症。
(二)治疗
优先采用心理治疗,如暗示治疗(通过语言等暗示引导患者症状改善)、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纠正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等;对于伴有明显情绪症状的患者可辅助使用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但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尤其关注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安全性,避免不恰当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