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综合治疗管理来治疗。药物治疗用抗抑郁药物,有不同类型需注意不同人群用药情况;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针对不良认知干预,适应不同人群)和支持性心理治疗(提供情感支持等);综合治疗管理需管理精神分裂症原发病(不同年龄患者用药有不同原则)并多学科协作(团队成员考虑性别差异等共同制定实施方案促进康复)。
抗抑郁药物:常用的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如氟西汀等,其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发挥抗抑郁作用,有大量临床研究支持其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中的应用效果。另外,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如米氮平也可使用,它能通过阻断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α?自身受体及异质受体,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传递,同时具有抗组胺H?受体作用,可改善患者睡眠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谨慎评估药物风险收益比,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代谢变化等问题,需密切监测。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针对患者存在的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相关的不良认知进行干预。例如,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对疾病的负面认知偏差,像过度担忧疾病复发等不合理想法。通过让患者参与认知重建、行为应对等训练,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应对能力。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CBT都可适用,儿童患者可采用适合其认知水平的游戏化等方式开展CBT相关干预;女性患者可能在情绪体验等方面有其特点,治疗中可针对性调整沟通方式;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可根据其具体生活节奏等调整治疗节奏。
支持性心理治疗: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理解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和应对疾病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家属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严重心理创伤等情况,在支持性心理治疗中要特别关注相关创伤对抑郁情绪的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安抚。
综合治疗管理
精神分裂症原发病的管理:精神分裂症本身的病情控制情况会影响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治疗。要确保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继续使用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等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手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上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且有效的药物;老年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要关注其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多学科协作:由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护士、康复治疗师等组成团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施。例如,护士可以在日常护理中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等情况反馈给医生,康复治疗师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改善社会功能等,从而促进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康复。对于不同性别患者,团队成员在沟通和协作中要考虑到性别差异可能带来的不同需求和反应,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