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和特殊检查。病史采集需问眼外伤、高度近视等史;眼部检查有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检查,分别有相应表现;特殊检查包括眼部B超和OCT,可辅助诊断及评估病情,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是否有眼外伤史,因为眼外伤可能导致视网膜裂孔形成进而引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否有高度近视情况,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比较脆弱,更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裂孔等问题;有无眼部其他疾病史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病史特点可能不同,比如高度近视在青少年及成年人中都可能发生,但青少年高度近视进展可能更快;女性和男性在眼外伤等病史方面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不同可能影响眼外伤发生概率,如从事某些高危职业的人群眼外伤风险更高。
二、眼部检查
1.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视力情况,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常会出现视力下降,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视力下降程度不同,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视力下降,而严重的视网膜脱离可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仅存光感或无光感。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通过其他方法初步评估视力,如观察其对物体的注视反应等。
2.眼压检查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眼压一般偏低,这是因为视网膜脱离后眼内结构改变影响了眼压的维持。通过眼压计测量眼压,可发现眼压低于正常范围(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不同年龄人群眼压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眼压相对较低,但也在正常生理范围内。
3.裂隙灯检查
使用裂隙灯观察眼前节情况,可发现是否存在眼前节异常,同时能观察到玻璃体情况,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常伴有玻璃体混浊、液化等改变,可看到玻璃体中有漂浮的混浊物等。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需更加耐心和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4.眼底检查
这是诊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检查。直接眼底镜或间接眼底镜检查可发现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裂孔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根源,常见的裂孔形态有点状裂孔、马蹄形裂孔等;还能观察到视网膜脱离的范围、程度等情况,如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隆起,随眼球运动而飘动等。对于不合作的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眼底检查。
三、特殊检查
1.眼部B超检查
对于屈光间质混浊(如严重玻璃体混浊)无法直接通过眼底检查看到视网膜情况时,眼部B超检查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显示视网膜脱离的形态,表现为视网膜呈光带样隆起,有时还能发现视网膜裂孔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眼部B超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患者检查时需注意固定好眼部,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OCT可以清晰显示视网膜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发现视网膜裂孔、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等情况,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能提供更详细的视网膜微观结构信息。在不同年龄人群中,OCT检查表现基本一致,但儿童患者检查时要保证其配合,避免因移动导致图像质量不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