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损伤有多种表现,包括运动发育异常(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增高或减低)、姿势异常(出现角弓反张等异常姿势)、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出现病理反射)、喂养困难(吸吮无力、呛奶吐奶等)、哭闹异常(持续哭闹不安难安抚),家长需密切观察,有异常表现或高危因素婴儿应及时就医检查。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婴儿肢体活动时阻力增大。比如换尿布时双腿不易分开,穿衣时手臂难以插入袖子,握拳时拇指内收、紧握拳不易掰开等。这是由于脑损伤导致神经对肌肉的调控异常,使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
肌张力减低:婴儿肢体松软,缺乏张力。表现为四肢下垂,活动时感觉无力,不能维持正常的肢体姿势。例如婴儿仰卧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像蛙腿样姿势,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或抬起困难等。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使得肌肉张力降低。
姿势异常
婴儿脑损伤还会出现异常的姿势。常见的有角弓反张,即婴儿头向后仰,背肌强力收缩,身体呈弓形;或者出现异常的握持姿势,正常婴儿3-4个月后握持反射消失,若脑损伤婴儿仍持续存在异常的握持姿势;还有身体扭转姿势,如婴儿在活动时身体会不自主地向一侧扭转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损伤导致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失调,从而使身体姿势出现偏差。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持续存在:正常婴儿的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会在一定月龄后逐渐消失。若脑损伤婴儿拥抱反射在4个月后仍存在,握持反射在5-6个月后仍未消失,就属于反射异常。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进程,导致原始反射不能按时消失。
出现病理反射:正常婴儿在1岁以内巴氏征等病理反射应为阴性,若脑损伤婴儿在1岁后巴氏征仍为阳性,则提示可能存在脑损伤。这是由于脑损伤导致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等出现异常,使得本应消失的病理反射持续存在或出现。
喂养困难
脑损伤婴儿往往存在喂养困难的情况。表现为吸吮无力,吃奶时不能很好地含住乳头或奶嘴,吞咽不协调,容易出现呛奶、吐奶等情况。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口腔、咽喉部的神经肌肉协调功能,导致喂养过程不顺利。同时,喂养困难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婴儿的营养摄入,不利于其正常生长发育。
哭闹异常
部分脑损伤婴儿会出现哭闹异常的表现。可能表现为持续哭闹不安,不易安抚。这是因为脑损伤导致婴儿身体不适,如头痛、身体疼痛等,但由于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只能通过哭闹来传达不适。与正常婴儿偶尔因饥饿、困倦等原因的哭闹不同,脑损伤婴儿的哭闹往往持续时间长、难以用常规方式安抚。
对于婴儿脑损伤的表现,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如果发现婴儿有上述异常表现中的一种或多种,应及时带婴儿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神经系统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脑损伤并进行干预治疗。同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如早产、窒息、黄疸过高的婴儿等,更要加强监测,因为这些婴儿发生脑损伤的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