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白内障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询问家族史和孕产史;眼部检查有视力检查、外眼检查、散瞳验光、裂隙灯检查和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眼部B超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别用于了解晶状体、玻璃体、眼底及晶状体、视网膜精细结构情况。
孕产史:了解母亲怀孕期间的情况,如是否有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是否接触过放射性物质、是否服用过可能导致胎儿白内障的药物等。母亲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胎儿发生先天性白内障的风险显著增加,孕产史的详细询问能为白内障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对于婴儿,可通过观察其对光线、物体的反应来初步评估视力。例如,用手电筒照射婴儿眼睛,观察其是否有追随光线的动作等。但这种初步评估较为粗略,对于准确判断视力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借助专业的视力检测方法,如在儿童视觉发展的特定阶段采用合适的视力筛查手段,随着婴儿月龄增加,可逐渐使用图形视力表等进行更精确的视力评估。
外眼检查:观察婴儿的眼睑、结膜、角膜等外部结构。检查眼睑是否有畸形、结膜是否有充血、角膜是否透明等。例如,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可能伴有眼睑下垂等外眼异常情况,通过仔细的外眼检查可以发现这些体征。
散瞳验光:使用散瞳药物(如托吡卡胺等)使瞳孔散大,以便更清晰地观察晶状体情况并进行验光。散瞳验光有助于了解晶状体混浊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对于诊断白内障以及评估其对视力发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散瞳药物的使用要根据婴儿的个体情况谨慎选择,确保安全。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详细检查晶状体的情况,观察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程度等。可以清晰地看到晶状体是否有混浊病灶,以及混浊是位于晶状体的核部、皮质部还是囊膜下等部位。例如,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等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在裂隙灯检查下有不同的表现,通过裂隙灯检查能准确判断晶状体混浊的特征。
眼底检查:利用眼底镜等设备检查眼底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视力异常的眼底病变。虽然白内障主要病变在晶状体,但眼底病变也可能引起类似的视力问题,通过眼底检查可以明确眼底是否正常,如视网膜、视神经等是否存在异常,有助于全面诊断婴儿白内障并鉴别其他眼部疾病。
影像学检查
眼部B超检查:对于晶状体混浊明显、不能配合其他检查或怀疑有眼底病变等情况时,可进行眼部B超检查。眼部B超可以了解晶状体的形态、玻璃体及眼底的情况,如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等情况,为白内障的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在先天性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等复杂情况时,眼部B超能清晰显示眼底结构异常。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可以提供晶状体和视网膜的高分辨率断层图像,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估晶状体混浊的程度以及视网膜的结构情况。对于诊断白内障并了解其对视网膜的影响有重要价值,能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例如,通过OCT可以观察到晶状体混浊区域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等精细结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