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有三个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在伤后即刻至24小时内,因颅脑损伤等致细胞毒性脑水肿,不同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有影响;第二高峰期在伤后2-5天,以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炎症反应等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老年人、女性特殊生理阶段等有影响;第三高峰期在伤后5-10天,除血管源性脑水肿持续外还有其他因素,婴幼儿、妊娠期女性等有影响,临床需关注病情变化采取干预措施降低不良影响。
发生机制:颅脑损伤等因素导致脑组织细胞受损,细胞膜功能障碍,钠、水等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此阶段多因原发性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迅速启动相关机制所致,比如脑挫裂伤区域周围的神经细胞很快出现代谢紊乱,引发细胞内水肿。
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颅脑发育尚不完善,伤后更易出现细胞内离子平衡失调而较早进入该高峰期;从性别角度看,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受伤原因及基础健康状况会有影响,若伤者本身有代谢性疾病,可能会加重该阶段脑水肿的发展。生活方式方面,受伤前有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伤后可能因机体整体代谢状态不佳,使得脑水肿第一高峰期情况更复杂。有颅脑外伤病史的患者再次受伤时,第一高峰期脑水肿可能来势更凶猛。
第二高峰期:伤后2-5天
发生机制:此阶段主要是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损伤区域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等渗出到血管外的脑组织间隙,导致脑组织间液增多。一方面是因为损伤后局部炎症反应逐渐加重,炎症介质释放增多,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开放;另一方面,缺血缺氧等因素进一步加重血管的损伤,使得血管通透性持续增高。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人脑实质萎缩,血脑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在伤后2-5天更易出现血管通透性增加相关的脑水肿;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炎症反应等有一定影响,从而可能影响该高峰期脑水肿的程度;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的人群,血管弹性等存在一定问题,伤后该高峰期脑水肿可能更明显;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性脑血管病患者,伤后第二高峰期脑水肿往往更为严重。
第三高峰期:伤后5-10天
发生机制:除了血管源性脑水肿持续存在外,可能还会有其他因素参与,比如损伤区域周围的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等,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水肿情况。同时,若患者在这一时期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会导致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进而加重脑内的酸碱平衡失调和血管通透性,促使脑水肿进一步发展。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自身的代偿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在第三高峰期脑水肿可能会更难控制;妊娠期女性若发生颅脑损伤出现脑水肿,体内激素环境等特殊情况会影响脑水肿的发展;生活方式中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伤后第三高峰期脑水肿恢复可能更缓慢;有颅内感染病史的患者,伤后第三高峰期脑水肿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都可能增加。
脑水肿的三个高峰期各有其特点和影响因素,在临床诊疗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监测和干预措施,以降低脑水肿对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