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躁狂症的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和苯二氮?类药物。心境稳定剂中碳酸锂可抗躁狂、控复发,儿童青少年使用需谨慎;丙戊酸盐可抗躁狂,女性用药需关注月经等内分泌指标。抗精神病药物中第一代的氟哌啶醇、氯丙嗪有相应作用但有不良反应风险,儿童、老年使用需权衡;第二代的奥氮平、喹硫平有抗躁狂作用,奥氮平锥体外系反应低,妊娠期等用需谨慎,喹硫平对认知影响小,有心血管病者用需监测心电图。苯二氮?类的氯硝西泮可辅助控急性症状,长期用有依赖性,老年、儿童使用有注意事项。
一、心境稳定剂
1.碳酸锂:是治疗狂躁症的经典药物,大量研究表明其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代谢等发挥抗躁狂作用,可有效控制躁狂发作,降低复发风险,对躁狂症的急性发作及维持治疗均有一定效果,其作用机制与锂离子对钠、钾、钙等离子通道的调节有关,能影响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和神经递质的释放与再摄取等过程。在儿童青少年躁狂症患者中使用需谨慎评估,因其可能对生长发育等有一定影响,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2.丙戊酸盐:包括丙戊酸钠、丙戊酸镁等。研究显示丙戊酸盐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等发挥抗躁狂效应,对躁狂症的治疗有效,可用于躁狂发作的急性期治疗和维持治疗。对于女性患者,需注意其对月经周期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在用药过程中要关注相关内分泌指标变化。
二、抗精神病药物
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氟哌啶醇: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发挥抗精神病作用,对躁狂症的兴奋躁动等症状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可能会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等,在儿童患者中使用需权衡利弊,因其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氯丙嗪:也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可用于躁狂症的治疗,能缓解躁狂的兴奋、幻觉、妄想等症状,但同样存在锥体外系反应等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因其机体代谢等功能下降,使用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对心血管等系统的影响。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奥氮平:具有抗躁狂作用,其作用机制涉及对多种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包括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受体等。临床研究表明奥氮平可有效改善躁狂症患者的躁狂症状,且相对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等发生率较低。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中使用需非常谨慎,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需充分评估利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喹硫平:通过对多巴胺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的调节发挥抗躁狂作用,可用于躁狂症的治疗,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相对较小。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喹硫平需监测心电图等指标,因为有报道其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三、苯二氮?类药物
1.氯硝西泮: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等作用,在躁狂症治疗中可作为辅助药物,用于控制躁狂症患者的兴奋躁动等急性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等问题,对于老年患者,因其代谢减慢,更容易出现药物蓄积等情况,使用时要从小剂量开始,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作为抗躁狂的主要药物,因其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使其对该类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