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症是多种原因引发外阴部瘙痒的症状,局部原因有阴道炎、外阴局部病变、不良卫生习惯,全身原因包括糖尿病、黄疸、维生素缺乏、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临床表现为外阴不同程度瘙痒、夜间加重及搔抓致局部改变,诊断需询问病史、妇科检查及实验室等,需与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等疾病鉴别,治疗要去除病因、局部对症并遵循循证,妊娠期需谨慎用药,婴幼儿要注意尿布和清洁。
一、定义
外阴瘙痒症是指由多种原因引发的外阴部瘙痒症状,可发生于外阴外观完全正常者,也可见于存在外阴局部病变的人群,常为阴道炎、外阴局部病变等多种外阴疾病共有的表现。
二、病因
(一)局部原因
1.阴道炎:如霉菌性阴道炎(由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白带呈豆腐渣样)、滴虫性阴道炎(白带呈稀薄脓性、泡沫状且有异味)等,阴道分泌物刺激外阴可导致瘙痒。
2.外阴局部病变:外阴白色病变(主要表现为外阴皮肤色素减退、增厚或变薄等)、外阴湿疹(局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伴瘙痒)等,病变部位的病理改变可引发瘙痒。
3.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期使用刺激性洗液清洗外阴等,可破坏外阴正常菌群及皮肤黏膜屏障,诱发瘙痒。
(二)全身原因
1.糖尿病:血糖升高时,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刺激外阴皮肤可引起瘙痒,同时糖尿病患者易并发真菌感染,进一步加重瘙痒。
2.黄疸: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可导致皮肤瘙痒,外阴部位也可受累。
3.维生素A/B缺乏:可影响皮肤黏膜的正常代谢,导致外阴皮肤干燥、瘙痒等。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期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引发肝内胆汁淤积,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外阴也可瘙痒。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外阴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可从轻度间断瘙痒至剧烈持续瘙痒,部分患者夜间瘙痒加重,因搔抓可出现局部抓痕、破溃、皮肤增厚等改变,长期搔抓还可能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等。
四、诊断
需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月经史、性生活史、既往疾病史等),进行妇科检查观察外阴局部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白带常规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阴道炎及阴道炎的类型等,必要时可进行外阴组织活检以排查外阴局部病变等。
五、鉴别诊断
需与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主要表现为外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等)、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皮肤变白、变薄、弹性减退等)等疾病区分,通过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六、治疗原则
首先需去除病因,如治疗阴道炎、控制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局部对症治疗,可使用外用洗剂清洁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必要时可根据病因使用相应药物治疗,但药物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出现外阴瘙痒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同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液。
(二)婴幼儿
婴幼儿外阴瘙痒多与尿布刺激、卫生不良等有关,要注意选择柔软、透气的尿布,勤更换尿布,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清洗外阴时应使用温水,避免过度清洁破坏外阴正常菌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