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由胚胎期心房间隔发育异常致左、右心房残留未闭缺损,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病理生理有左向右分流等改变,不同年龄段表现各异,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治疗有手术和随访观察,儿童及成人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相关问题,比如21-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病患儿常合并心房间隔缺损。
环境因素:孕妇在妊娠早期,尤其是妊娠前3个月,若受到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等)、接触放射性物质、服用某些致畸药物等,会增加胎儿发生心房间隔缺损的风险。
病理生理改变
正常情况下,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存在心房间隔缺损时,会出现左向右分流。分流量的大小取决于缺损的大小以及两心房的压力差。小型缺损时,分流量小,对心肺功能影响不大;中型缺损时,分流量中等;大型缺损时,大量左向右分流使右心房、右心室循环血量增加,导致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循环血量增多,体循环血量减少。长期肺循环血量增多可引起肺小动脉痉挛,后期发生肺小动脉硬化,导致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接近或超过主动脉压力时,可出现右向左分流,引起艾森曼格综合征,出现发绀等表现。
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婴幼儿期:小型缺损患儿可无明显症状,生长发育多不受限。中型或大型缺损患儿,由于肺循环血量增多,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发热等,还可出现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情况,因为体循环血量减少影响了营养物质的供应。
儿童及成人期:较大缺损的患儿到儿童期可能会出现活动耐力较同龄儿差,易疲劳,活动后气促等表现。成人期可能会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肺动脉高压时可能出现发绀等。
诊断方法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房间隔缺损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明确缺损的部位、大小、数目等,还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右心房、右心室的大小,肺动脉压力等情况。
心电图:小型缺损心电图可正常。中型或大型缺损可出现右心房和右心室肥大的表现,如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厚等。
X线胸片:可见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血管影增粗等表现。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患儿,一般建议在合适的年龄进行手术修补。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胸修补术和微创的介入封堵术等。介入封堵术适用于有合适解剖条件的患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开胸修补术则适用于一些复杂情况的患儿。
随访观察:对于小型的、无症状的心房间隔缺损患儿,可定期随访观察,包括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监测缺损的变化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期是心房间隔缺损治疗和观察的关键阶段。家长要注意加强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病情。在喂养方面,要保证营养供应,促进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患儿进行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成人患者:成人期的心房间隔缺损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因为劳累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要定期监测心脏功能等指标,若出现不适症状,如明显的气促、心悸等,应及时就医。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成人患者,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