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腔积液指子宫腔内有液体聚集,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与月经期、排卵期有关,病理性涉及子宫内膜炎、宫颈管粘连、子宫畸形、肿瘤等,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有下腹痛、分泌物异常等,通过超声、宫腔镜检查,生理性一般无需处理,病理性需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分离粘连、手术矫正、综合治疗等。
一、常见原因
1.生理性因素
月经期:女性在月经期时,宫腔内会有经血排出,部分女性可能会有少量经血残留形成宫腔积液,一般随着月经结束会自行消失,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有月经的女性中都可能出现。
排卵期:排卵期时,卵泡破裂后可能会有少量渗出液进入宫腔,也可能形成少量宫腔积液,多见于有正常排卵周期的育龄女性。
2.病理性因素
子宫内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炎症,如细菌感染等,炎症刺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增加,同时可能伴有渗出,从而引起宫腔积液,这种情况在有宫腔操作史(如人流、刮宫等)、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等的女性中较为常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育龄女性相对更易患。
宫颈管粘连:多发生在有宫腔操作后引起宫颈管损伤导致粘连的女性,如多次人流术后。宫颈管粘连会阻碍宫腔内液体的排出,从而形成宫腔积液,常见于有宫腔操作史的育龄女性。
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等子宫畸形情况,可能影响宫腔内液体的正常引流,导致宫腔积液,在有子宫畸形基础的女性中出现,各年龄段有子宫畸形的女性都可能存在。
肿瘤:如子宫内膜癌等,肿瘤组织坏死、渗出等可能导致宫腔积液,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二、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临床表现
无症状:部分宫腔积液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检查时发现。
有症状:可能出现下腹部隐痛、坠胀感,若伴有感染时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味等,对于育龄女性还可能影响月经,出现月经量异常、月经周期改变等情况。
2.相关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宫腔积液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清晰显示宫腔内液体的情况,测量积液量等,各年龄段女性均可进行超声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宫腔积液及积液情况。
宫腔镜检查:对于超声发现宫腔积液且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情况,可进行宫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如有无子宫内膜病变、宫颈管情况等,各年龄段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应检查。
三、处理原则
1.生理性宫腔积液
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观察即可,对于月经期或排卵期出现的生理性宫腔积液,做好经期卫生等一般护理即可。
2.病理性宫腔积液
子宫内膜炎: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等情况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如使用抗生素等,同时注意休息等一般支持治疗,对于育龄女性要注意避免再次发生宫腔操作等可能加重感染的行为。
宫颈管粘连:需要进行宫颈管分离手术,分离粘连后使宫腔内液体能够排出,术后可能需要放置宫内节育器等防止再次粘连,对于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等。
子宫畸形:根据子宫畸形的具体类型和患者的生育需求等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手术矫正等,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要在医生指导下规划妊娠等相关事宜。
肿瘤:如子宫内膜癌等,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中老年女性发现肿瘤相关宫腔积液时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