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常见类型包括头皮损伤(头皮擦伤、挫伤、裂伤、血肿)、颅骨骨折(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颅底骨折)、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内血肿又分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等),不同类型有不同表现及特点,各年龄段表现有差异,部分需相应处理及观察。
头皮损伤:
头皮擦伤:多因头部与粗糙物体摩擦所致,仅伤及头皮表层,表现为局部表皮破损、少量渗血或渗液,一般经过简单消毒处理可逐渐愈合,儿童由于活动较为活泼,在玩耍等过程中更易发生头皮擦伤,需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
头皮挫伤:是头皮受到钝性物体打击或碰撞引起的皮下组织损伤,局部会出现肿胀、淤血、疼痛,儿童头皮相对较嫩,受伤后肿胀可能更为明显,应注意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如头痛、呕吐等,以排除颅内损伤。
头皮裂伤:多由锐器或钝器致伤,伤口边缘整齐或不整齐,出血较多,若处理不及时易引发感染,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儿童头皮裂伤后需尽快进行清创缝合等处理。
头皮血肿: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皮下血肿体积小,张力高,疼痛明显;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血肿易扩散,可累及整个头部,婴幼儿帽状腱膜下血肿可能导致贫血甚至休克;骨膜下血肿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以骨缝为界。
颅骨骨折:
线性骨折:骨折线呈线状,多因头部受到间接外力引起,单纯线性骨折本身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需警惕是否合并颅内损伤,儿童颅骨弹性较好,线性骨折相对成人可能更易被忽视,需密切观察。
凹陷性骨折:多由外力直接作用所致,骨折片向颅腔内凹陷,若凹陷范围较大或深度较深,可能压迫脑组织,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凹陷性骨折后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颅骨尚未完全骨化,处理需更谨慎。
颅底骨折:常为间接外力引起,根据骨折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颅前窝骨折可出现熊猫眼征(眼眶周围淤血)、鼻漏等;颅中窝骨折可出现耳漏、面瘫等;颅后窝骨折可出现乳突部皮下淤血等,颅底骨折患者需注意预防颅内感染,如避免堵塞鼻漏、耳漏等。
脑损伤:
脑震荡:是较轻的脑损伤,多因头部受到轻度外力打击后出现短暂的脑功能障碍,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30分钟)、逆行性遗忘(对受伤前后的事件不能回忆)、头痛、头晕等症状,儿童脑震荡后症状可能相对成人更不典型,需注意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脑挫裂伤:多由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导致脑组织的器质性损伤,患者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意识障碍程度可因损伤轻重而异,病情较重者可能长期昏迷,不同年龄患者的恢复情况不同,儿童脑挫裂伤后恢复潜力较大,但也需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
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等。硬膜外血肿多由脑膜中动脉破裂引起,典型表现为受伤后有短暂昏迷,随后清醒,之后又逐渐昏迷(中间清醒期);硬膜下血肿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进展快,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等;脑内血肿是脑实质内的出血形成血肿,可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颅内血肿一旦形成,多需手术等干预措施,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手术指征和预后有所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