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梦游即睡行症,发生在睡眠非快速眼动期,表现为睡眠中起床行走等动作后又入睡且醒后无记忆。其可能由遗传、睡眠不足、环境改变、发育、心理等因素引起。儿童梦游易致意外伤害,需保证睡眠环境安全等;成年人梦游若有危险行为也有后果,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等。应对梦游要保持环境安全、引导回床,频繁发生则需就医。
一、定义与表现
晚上睡觉梦游是一种睡眠障碍,医学上称为睡行症,通常发生在睡眠的非快速眼动期,表现为睡眠中起床行走,有时还会做一些复杂的动作,如穿衣、开门、搬运物品等,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睡觉,醒来后对自己的梦游行为通常没有记忆。
二、可能的原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睡行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睡行症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睡行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有研究发现,单卵双胞胎中睡行症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双卵双胞胎,这提示遗传因素在睡行症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睡眠因素
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干扰睡眠周期的正常调节,增加睡行症发生的可能性。比如,一些熬夜工作或学习的人,由于睡眠质量和时长得不到保障,更容易出现晚上睡觉梦游的情况。
睡眠环境改变:突然改变睡眠环境,如更换睡眠场所、睡眠环境嘈杂等,可能会影响睡眠的稳定性,从而诱发睡行症。例如,外出旅行时,在陌生的环境中睡眠,有些人可能会出现梦游现象。
3.发育因素:儿童期是睡行症的高发阶段,这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儿童的睡行症会自行缓解。例如,3-12岁的儿童相对更容易出现睡行症,而成年人较少发生,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对睡眠周期的控制能力较弱。
4.心理因素:压力过大、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能会诱发睡行症。例如,面临重要考试、工作压力较大的人群,心理负担重,容易在睡眠中出现梦游情况。
三、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影响:儿童梦游可能会导致意外伤害,如在梦游时摔倒、碰撞到家具等。由于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梦游时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注意事项:家长要确保儿童睡眠环境的安全,移除可能导致儿童受伤的物品,如尖锐的家具边角等。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儿童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
2.成年人
影响:成年人梦游相对儿童来说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相对低一些,但如果梦游时进行一些危险的行为,如开车等,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注意事项:成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如果经常出现梦游情况,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可寻求医生的帮助。
四、如何应对梦游情况
1.保持环境安全:在梦游者周围清除危险物品,如刀具、热水瓶等,防止梦游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受到伤害。
2.引导回床:当发现有人梦游时,不要强行唤醒梦游者,因为突然唤醒可能会使梦游者受到惊吓,导致更严重的情绪问题。可以轻轻引导梦游者回到床上继续睡觉。
3.寻求医疗帮助:如果梦游情况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如进行睡眠监测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