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的急性炎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病因包括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等,临床表现有发热、下腹痛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妇科检查等,治疗用抗生素及支持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产后宫颈口未很好关闭,分娩后产妇体质虚弱,或流产过程中阴道流血时间过长、有组织残留等,都容易导致病原体入侵感染子宫内膜。例如,足月产后感染率约为1%-2%,流产后感染率相对更高。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可导致病原体感染。
3.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子宫内膜剥脱,有扩张的血窦及凝血块,为病原体滋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果不注意经期卫生,使用不洁的月经垫、经期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
4.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宫颈炎、阴道炎炎症可向上蔓延引起子宫内膜炎;阑尾炎、腹膜炎等可通过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
5.全身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某些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可能会累及子宫内膜,如败血症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为轻度至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
下腹痛: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可伴有腰骶部酸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脓性、伴有异味,有时可带有血丝。
月经异常:可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
2.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可有轻压痛,宫颈口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如果是产褥期感染,子宫复旧可能不良,宫体有压痛。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分娩史、流产史、宫腔操作史以及近期的健康状况等。
2.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等检查方法,了解子宫及附件的情况,判断有无压痛等异常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菌,如通过涂片镜检或细菌培养等方法确定病原体类型。
宫颈管分泌物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4.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的厚度、有无异常回声等情况,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需要足量、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转为慢性子宫内膜炎。
2.支持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对症处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产妇:产后或流产后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的孕产妇,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扩散。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2.儿童:儿童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极为罕见,若有相关类似症状,多考虑是特殊病原体感染或先天发育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针对性治疗,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弱,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时更应积极治疗,注意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需更加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