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损伤的诊断需进行病史与临床表现询问、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电生理检查。病史采集要了解受伤机制和意识状态变化,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特殊运动障碍、生命体征紊乱等;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瞳孔、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可初步显示情况,头颅MRI更敏感;电生理检查里脑电图反映电活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检测传导通路功能。不同年龄患者各检查有其特点需考虑。
临床表现观察:脑干损伤患者常出现意识障碍,可表现为伤后立即昏迷且程度较深,昏迷时间较长。不同年龄患者意识障碍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意识障碍程度变化可能更复杂。还可能出现去皮质强直、去大脑强直等特殊的运动障碍表现,双眼球位置异常,如双眼分离、双眼同向凝视等。此外,生命体征紊乱也是重要表现,如呼吸节律不规则,可出现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等;心率、血压也可能出现波动。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瞳孔检查:观察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脑干损伤时可能出现瞳孔大小不等、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情况。例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可能提示动眼神经损伤,与脑干损伤累及相关神经结构有关。不同年龄患者瞳孔表现可能因神经系统发育差异有不同特点,但基本的瞳孔变化观察要点相同。
肌力及肌张力检查:检查四肢肌力和肌张力,脑干损伤可导致肢体肌力减退、肌张力异常。如出现偏瘫、截瘫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对于儿童患者,需结合其生长发育阶段判断肌力和肌张力是否正常,与同龄正常儿童对比观察有无异常。
腱反射检查:检查深浅反射,脑干损伤可使腱反射亢进或减弱。例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可能出现异常变化。不同年龄患者腱反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腱反射相对较弱,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检查时需考虑年龄因素。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检查:头颅CT可初步显示脑干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能发现是否有脑干出血、水肿等情况。但对于轻微的脑干损伤可能显示不清晰。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头颅CT的图像解读需考虑年龄相关的颅骨、脑组织发育差异。例如,儿童颅骨较薄,脑实质相对柔软,CT图像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区别,但都可通过CT观察脑干的大体形态及有无明显的出血、水肿等改变。
头颅MRI检查:头颅MRI对脑干损伤的诊断更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脑干细微的病变,如早期的缺血、水肿等情况。对于怀疑脑干损伤但头颅CT无明显异常的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MRI检查。在不同年龄患者中,MRI检查时需注意患儿的配合情况,对于不配合的儿童可能需要适当镇静,但要考虑镇静药物对检查结果及患儿健康的影响。
电生理检查
脑电图检查:脑电图可反映大脑的电活动情况,脑干损伤时脑电图可能出现异常改变,如α波减少、出现慢波等。但脑电图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不同年龄患者脑电图正常范围不同,儿童脑电图有其自身发育特点,与成人脑电图有差异,解读时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检测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脑干损伤时该检查可出现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异常等表现,有助于早期发现脑干损伤及评估损伤程度。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时要注意电极的放置和检测环境的安静,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