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结膜下出血常见于外伤、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多数可1-2周自行吸收,预后较好,需注意休息用眼、避免诱因、观察病情变化,儿童需家长更留意异常表现。
一、眼结膜下出血的原因
眼结膜下出血是指结膜下的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导致的出血,其常见原因有:
外伤因素:眼部受到外力撞击,如用手揉眼、眼部受到磕碰等,可导致结膜下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儿童在玩耍时不小心碰到眼部,就可能引发眼结膜下出血。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容易使脆弱的结膜血管破裂。尤其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容易发生破裂出血。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动脉硬化发生率高,相对更易出现眼结膜下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眼结膜下出血。这类患者往往还会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等。
其他:剧烈咳嗽、呕吐、用力排便等也可能导致腹压或眼压突然升高,进而引起结膜下血管破裂出血。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会影响血管功能,也可能增加眼结膜下出血的风险。
二、眼结膜下出血的处理方法
早期处理(24小时内):在出血后的24小时内,可以进行局部冷敷。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出血进一步加重。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眼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眼部皮肤,儿童进行冷敷时家长需密切关注,防止孩子因不适而乱动。
后期处理(24小时后):24小时后可以改为热敷。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淤血的吸收。可以用温毛巾敷眼,温度不宜过高,一般40-50℃即可,每次同样15-20分钟,每天3-4次。对于儿童,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的把控,避免烫伤。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是由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引起的眼结膜下出血,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高血压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动脉硬化患者要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遵医嘱进行相应治疗。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眼结膜下出血,则需要针对具体的血液系统疾病进行治疗。
三、眼结膜下出血的预后及注意事项
预后:大多数眼结膜下出血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预后较好。但如果是由严重疾病引起的眼结膜下出血,预后则取决于基础疾病的治疗情况。例如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眼结膜下出血,其预后与血液系统疾病的控制效果密切相关。
注意事项
休息与用眼:出血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减少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时间,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儿童本身用眼习惯尚未完全养成,更要注意控制用眼时间,家长应引导孩子合理用眼。
避免诱因:要避免剧烈咳嗽、呕吐、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同时,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观察病情变化:要密切观察眼结膜下出血的变化情况,如果出血范围迅速扩大、伴有视力下降、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更加留意孩子眼部的异常表现,如是否频繁用手揉眼、眼睛是否有异常红肿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尽早带孩子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