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湿疹是外耳道、耳廓及周围皮肤变态反应性多形性皮炎,与过敏体质、局部刺激、感染等因素有关,有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表现,医生据症状、病史等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控制症状,婴幼儿家长要保患儿耳部清洁干燥等,成人要养成良好耳部卫生习惯等。
过敏体质因素
年龄与性别:婴幼儿相对更容易发生外耳湿疹,可能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过敏原更易产生过激反应有关;性别方面无明显严格的倾向性差异,但过敏体质本身可能受遗传等因素影响,有家族过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接触某些特定的过敏原等都可能诱发。比如接触化妆品、染发剂、鱼虾等易过敏食物,或吸入花粉、尘螨等过敏原,都可能引发外耳湿疹。
病史:若本身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发生外耳湿疹的几率相对较高,因为这类人群往往整体过敏状态更明显,机体处于易过敏的病理生理状态。
局部刺激因素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在局部刺激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日常行为习惯上,比如儿童可能更易因用手搔抓外耳道、不当清理外耳道等导致局部刺激;成人可能因职业等因素接触更多刺激性物质,如长期处于粉尘环境工作的人,外耳道易受粉尘等刺激引发湿疹。
生活方式:经常挖耳会破坏外耳道皮肤的屏障功能,容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进而诱发湿疹;使用不恰当的耳部护理产品等也可能刺激外耳道皮肤导致发病。
病史:若既往有外耳道炎症病史,外耳道皮肤处于相对敏感或受损状态,再次受到刺激时更易诱发外耳湿疹。
感染因素
年龄与性别: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受到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外耳湿疹;不同性别在感染相关因素上无本质差异,但男性可能因耳部卫生习惯相对不够细致等因素增加感染风险。
生活方式:不注意耳部卫生,如长时间不清洁外耳道,容易滋生细菌或真菌;游泳后外耳道进水未及时干燥,也为病原体滋生创造条件,从而诱发外耳湿疹。
病史:有中耳炎等耳部感染病史的患者,炎症蔓延或局部环境改变等因素可能促使外耳湿疹的发生。
外耳湿疹的表现
急性期:外耳道奇痒,伴有烧灼感,皮肤出现红斑、粟粒状小丘疹,进而发展为小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出现浆液性渗出,局部皮肤糜烂。婴幼儿患者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经常抓耳等。
亚急性期:急性炎症减轻后,渗出减少,糜烂面结痂、脱屑,仍有瘙痒感。
慢性期:外耳道皮肤增厚、粗糙、皲裂、脱屑,表面覆盖痂皮,瘙痒时轻时重,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外耳湿疹的诊断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等进行诊断。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耳部不适情况、过敏史、生活习惯等,然后进行耳部检查,观察外耳道、耳廓及周围皮肤的形态,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过敏原检测等以明确可能的过敏原,辅助诊断外耳湿疹。
外耳湿疹的治疗与注意事项
治疗原则:主要是去除病因,控制症状。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若有局部感染需进行抗感染治疗等。
注意事项
婴幼儿:家长要格外注意保持患儿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患儿搔抓耳部,尽量查找可能的过敏原并规避,如明确是奶粉过敏的婴儿需更换合适的奶粉等。
成人:要注意养成良好的耳部卫生习惯,避免随意挖耳,谨慎使用耳部护理产品,有过敏史者要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若处于慢性期要耐心治疗,坚持用药,防止病情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