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乳头状瘤是上皮源性良性肿瘤,由HPV感染、慢性刺激等引起,好发于多部位,有相应临床表现,通过体格检查、病理检查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患该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常见病因,尤其与低危型HPV,如HPV-6、HPV-11等关系密切,病毒可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乳头状瘤。不同型别的HPV感染可能与不同部位的皮肤乳头状瘤相关,比如HPV-16、HPV-18等虽主要与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相关,但也可能参与某些皮肤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
慢性刺激:局部长期的慢性刺激,像摩擦、炎症等因素可促使皮肤黏膜上皮过度增生形成乳头状瘤。例如,长期佩戴眼镜的人,眼镜框对耳部皮肤的反复摩擦,可能导致耳部皮肤乳头状瘤的发生;口腔内牙齿锐利边缘长期刺激口腔黏膜,也可能引发口腔部位的皮肤乳头状瘤。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常见于皮肤、鼻腔、外耳道、阴茎、阴唇等部位。发生在皮肤时,多为单发或多发的乳头状突起,大小不等,小的如针尖,大的可呈菜花状。发生在鼻腔、外耳道等腔道部位时,可引起相应部位的阻塞症状,比如鼻腔乳头状瘤可能导致鼻塞、流涕等。
外观特点:一般呈乳头状、菜花状或绒毛状,表面通常比较粗糙,颜色可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或略呈淡红色。
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皮肤乳头状瘤的外观、大小、部位等情况。例如,看到皮肤有乳头状的突起,可初步怀疑为皮肤乳头状瘤。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通过手术切除或活检取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可见乳头状结构,乳头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表面覆盖增生的鳞状上皮等,可明确诊断并与其他皮肤病变相鉴别。
治疗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较小的、单发的皮肤乳头状瘤,可直接手术切除,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及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以降低复发风险。比如手部的皮肤乳头状瘤,手术切除后需对创面进行妥善处理,促进愈合。对于较大或多发的皮肤乳头状瘤,可能需要分次手术或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
其他治疗方法:对于一些特殊部位或不适合手术的情况,可考虑激光治疗、电灼治疗等,但这些方法也有复发的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皮肤乳头状瘤相对较少见,若发生,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在病理检查取材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度损伤。治疗时手术需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式,如较小的乳头状瘤可考虑激光治疗等,同时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现皮肤乳头状瘤时,需综合考虑妊娠情况和肿瘤情况。治疗上要权衡对妊娠的影响和肿瘤本身的危害。一般来说,若肿瘤较小且稳定,可在分娩后再进行治疗;若肿瘤有增大趋势或出现其他不良表现,可能需要在充分评估风险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等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患皮肤乳头状瘤时,要考虑其身体机能状况。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前需对全身状况进行评估,选择对身体负担较小的治疗方式。手术耐受性方面可能需要更细致的术前准备,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预防术后并发症,因为老年人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