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以淤血、灌注不足为表现的综合征,有呼吸困难等表现。其发生原因包括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和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等),不同人群发生风险和机制不同,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管理。
心力衰竭发生的原因
基础心脏疾病
冠心病: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可引起心肌重构,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代偿性肥厚,随着病情进展,心肌顺应性降低,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均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约有50%最终会发展为心力衰竭。
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瓣膜病变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使心脏负荷加重,长期可导致心肌损害和心力衰竭。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例,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收缩期血液反流至左心房,左心房容量负荷增加,进而引起左心室扩大和肥厚,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点,可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病情进展可出现心力衰竭。
诱因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例如,肺部感染时,发热、心率加快等可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同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可直接损害心肌,导致心功能恶化。
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可使心脏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心排血量降低,容易诱发心力衰竭。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比窦性心律患者高5倍左右。
血容量增加:如钠盐摄入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可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前负荷加重,从而诱发心力衰竭。
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或情绪过度激动等可使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对于已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诱发心力衰竭。
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利尿药物,可导致体液潴留,加重心脏负荷;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钙通道阻滞剂等可能对心脏功能有抑制作用,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和机制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群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性退变,更容易受到基础心脏疾病的影响;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围绝经期等,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间接导致心力衰竭;有家族性心肌病病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使他们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比普通人群更高。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预防和治疗时需更加关注其肝肾功能、药物耐受性等情况,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药物加重心脏负担;女性心力衰竭患者要注意结合其特殊生理阶段进行个体化的管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