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衰竭水肿主要由体循环静脉压升高、钠水潴留、静脉回流障碍相关的淋巴回流受阻所致,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机制相同,护理时需考虑各自特点且患者要限制钠盐摄入、适度活动下肢。
一、体循环静脉压升高
右心衰竭时,右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不能将血液充分泵入肺动脉,导致右心房压力升高,进而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静脉压升高。当体循环静脉压超过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压时(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动脉端的压力约30mmHg,静脉端约12mmHg,血浆胶体渗透压约25mmHg,有效滤过压为动脉端:30-(25+12)=-7mmHg,静脉端:12-(25+12)=-25mmHg,正常时组织液的生成略大于回流,但淋巴系统可代偿;当静脉压升高时,毛细血管动脉端压力升高,有效滤过压改变),液体就会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这种水肿首先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如站立时下肢明显,平卧时以腰骶部较为显著,这与重力作用有关,因为低垂部位的毛细血管静水压更高。例如,在右心衰竭患者中,由于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下肢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超过了血浆胶体渗透压与组织静水压的差值,使得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下肢水肿。
二、钠水潴留
右心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肾素分泌增加,促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除了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外,还能刺激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促进钠和水的重吸收,导致钠水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此外,右心衰竭时,心房钠尿肽(ANP)和脑钠肽(BNP)分泌减少,ANP和BNP具有排钠利尿、扩张血管的作用,其分泌减少也会影响钠水的代谢,促使水肿形成。例如,肾灌注不足激活RAAS,醛固酮增多导致钠重吸收增加,体内钠含量增多,进而引起水钠潴留,使得血容量增加,加重了组织间隙的液体潴留,导致水肿加重。
三、静脉回流障碍相关的淋巴回流受阻
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不仅影响毛细血管的滤过,还可能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因为静脉压升高使淋巴管周围的压力增高,影响了淋巴液的回流。淋巴液回流受阻会导致组织中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积聚,进一步改变组织的胶体渗透压,加重水肿的形成。例如,静脉压升高使淋巴管受压,淋巴液回流不畅,组织间隙中蛋白质浓度相对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与组织胶体渗透压的差值变化,使得更多的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加重水肿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右心衰竭患者,其右心衰竭水肿的发生机制是相同的,但在应对和护理上需考虑各自特点。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监测体循环静脉压、钠水潴留情况等方面需要更加细致;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对钠水潴留的敏感性略有不同,但根本的水肿原因还是基于右心衰竭导致的体循环静脉压升高、钠水潴留和淋巴回流受阻等机制。在生活方式方面,有右心衰竭的患者需要限制钠盐摄入,这对于减少钠水潴留、减轻水肿非常重要,无论年龄和性别,都应遵循低钠饮食原则。而对于有严重右心衰竭水肿的患者,在护理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位,鼓励适当活动下肢以促进静脉回流,但要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适度进行,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