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冻疮需保持温暖干燥,及时依气温增减衣物保护易冻部位,雨雪后换干燥鞋袜,室内调温并局部用暖水袋保暖;加强皮肤护理,用温水轻柔清洗易冻部位后涂保湿霜,不用刺激性清洁剂,避免搔抓;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及局部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儿童需家长全程关注保暖,老年人除保暖外定期按摩,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并特察脚部状况。
一、保持温暖干燥
1.及时增添衣物: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尤其要重点保护手部、脚部、耳部等易受冻部位。例如,手部可选择保暖且贴合手部的手套,材质优先考虑羊毛等保暖性好的;脚部应穿着大小合适、保暖透气的棉袜和棉鞋,避免脚部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同时,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如在雨雪天气后要及时更换干燥的鞋袜,防止因潮湿加速热量散失而引发冻疮。
2.营造温暖环境:在室内时,可通过调节室温维持在适宜范围,如18-22℃左右,让身体处于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减少因温差过大导致的皮肤血管收缩。对于容易受冻的局部区域,可使用暖水袋等进行局部保暖,但要注意避免温度过高烫伤皮肤。
二、加强皮肤护理
1.清洁与保湿:每日用32-35℃左右的温水清洗易冻部位,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搓洗损伤皮肤屏障。清洗后及时涂抹无刺激性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湿润。研究显示,皮肤保持良好的湿润状态能增强其对寒冷的抵御能力,降低冻疮发生几率。例如,选择含有甘油等保湿成分的护肤品,均匀涂抹于手部、脚部等易冻部位。
2.避免刺激:尽量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或肥皂清洗皮肤,防止破坏皮肤的天然油脂层。同时,避免搔抓易冻部位,若皮肤出现瘙痒等不适,可通过轻轻拍打等方式缓解,以免抓破皮肤引发感染。
三、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1.有氧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每次持续20-30分钟;慢跑,速度以自身能耐受为准,每周可进行3-5次。有氧运动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包括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环,使身体产生更多热量,有助于维持皮肤血管的正常功能,从而降低冻疮发生风险。
2.局部活动:定时进行手部、脚部的屈伸活动,如双手握拳再松开反复进行,或者踮脚、活动脚踝等,通过这些局部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末梢组织的血液供应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户外活动时家长需全程关注其保暖情况,及时为儿童添加衣物,可选择轻便且保暖的儿童专用保暖装备。例如,为儿童佩戴护耳帽、加厚的手套等。同时,避免儿童长时间待在寒冷户外,当儿童皮肤出现冰凉等情况时,应尽快转移至温暖环境,并轻柔按摩受冻部位促进回暖。
2.老年人: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除做好保暖外,可定期进行手部、脚部的按摩,如用手掌轻轻揉搓手部或脚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此外,老年人要注意避免使用过热的水烫洗皮肤,以防烫伤且加重皮肤损伤风险。同时,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患有糖尿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末梢神经和血管功能,增加冻疮发生及加重的可能性,日常要密切监测血糖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病变,对温度等刺激的感知不敏感,更易发生冻疮。除加强保暖、控制血糖外,要特别注意观察脚部皮肤状况,定期检查脚部是否有红肿、破损等异常,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因忽视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