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的引发原因包括邻近感染灶蔓延(耳部、鼻窦、颅骨感染可蔓延至颅内)、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经血行播散、心内膜炎致菌栓入脑引发)、颅脑外伤(开放性和闭合性颅脑外伤均可致脑脓肿)、医源性感染(颅脑手术和器械操作因无菌问题可引发)。
一、邻近感染灶蔓延
耳部感染:中耳炎是常见的引发脑脓肿的耳部疾病,尤其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炎症可通过破坏的骨质,如鼓室盖、乳突气房等部位的骨质缺损处,直接蔓延至颅内,引起硬脑膜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进而导致脑脓肿形成。儿童由于咽鼓管较成人短、宽且直,咽部感染更易通过咽鼓管波及中耳,增加耳部感染引发脑脓肿的风险。
鼻窦感染:鼻窦炎,特别是额窦炎和筛窦炎,感染可通过鼻窦与颅内的解剖通道,如筛窦顶壁、额窦后壁等部位的骨质破坏,侵入颅内引发脑脓肿。例如,额窦炎时,细菌可经额窦后壁的薄骨板进入颅内,引起额叶脑脓肿。老年人由于鼻窦黏膜萎缩等因素,鼻窦感染后炎症蔓延相对较慢,但一旦发生后果可能更严重。
颅骨感染:颅骨骨髓炎可直接向颅内蔓延,引起脑脓肿。比如开放性颅骨骨折合并颅骨感染时,细菌可从骨折处侵入颅内,导致局部脑组织感染形成脓肿。
二、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经血行播散:常见的有肺部感染,如肺脓肿、肺炎等,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随血流到达脑部,在脑部血管内停留,引起血管炎,进而导致脑组织感染形成脓肿。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肺部感染更易加重,血源性播散引发脑脓肿的风险增加。此外,皮肤感染,如痈、疖等,尤其是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肿,挤压后细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等进入颅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及脑脓肿。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皮肤感染后更易发生血源性播散。
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的赘生物脱落,成为菌栓,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阻塞脑部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继发感染形成脑脓肿。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了脑脓肿的发生几率。
三、颅脑外伤
开放性颅脑外伤:头部受伤后,外界细菌直接进入颅内,如弹片、泥土等异物带入细菌,可直接引起脑组织感染形成脑脓肿。战时的火器伤是开放性颅脑外伤导致脑脓肿的常见原因,而和平时期交通事故等导致的开放性颅脑外伤也较为常见。儿童在玩耍或交通事故中发生开放性颅脑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需特别注意预防。
闭合性颅脑外伤:虽然没有明显的开放性伤口,但颅脑外伤后脑组织损伤、局部血肿形成等,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血肿吸收过程中,坏死组织成为细菌滋生的场所,容易引发感染形成脑脓肿。老年人由于脑萎缩等因素,颅脑外伤后脑组织缓冲空间相对较小,损伤可能更严重,发生脑脓肿的风险增加。
四、医源性感染
颅脑手术:在颅脑手术过程中,若消毒不严格或手术操作不当,可能将细菌带入颅内,引起术后脑脓肿。例如脑肿瘤切除术、脑穿刺活检术等颅脑手术,都存在一定的医源性感染风险。对于婴幼儿进行颅脑手术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术后发生医源性脑脓肿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加严格的无菌操作。
器械操作:如脑室穿刺引流术等有创操作,如果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也可能导致颅内感染引发脑脓肿。长期接受脑室引流的患者,若护理不当,细菌沿引流管侵入颅内的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