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按发病部位分为左心衰竭(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有急慢性之分及相关表现与病因)、右心衰竭(多继发于左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及相关病因)、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继发右心衰竭致全心衰竭及相关常见病因);按射血分数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LVEF≥50%,机制复杂,常见于老年人及相关基础病患者需控基础病)、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LVEF<40%,因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致心排血量减少及相关常见病因与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LVEF在40%-49%之间,病理生理机制介于前两者之间,预后和治疗需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一、按发病部位分类
1.左心衰竭:主要是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所致,临床上较为常见,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左心衰竭可进一步分为急性左心衰竭和慢性左心衰竭。急性左心衰竭起病急骤,患者常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慢性左心衰竭多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咳嗽、咳痰等。其发生可能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多种疾病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基础疾病不同,发病情况有所差异,比如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左心衰竭。
2.右心衰竭:单纯的右心衰竭较少见,多继发于左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患者可出现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胃肠道淤血引起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病因有肺源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右心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
3.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继发右心衰竭而致全心衰竭,此时右心衰竭时肺淤血的临床表现可有所减轻,但体循环淤血表现更为明显。常见于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这类患者往往基础疾病较为复杂,病情相对较重,需要综合评估和治疗。
二、按射血分数分类
1.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定义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而存在心力衰竭症状和(或)体征的一类心力衰竭。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心肌僵硬度增加等有关。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疾病的人群。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发生HFpEF的风险可能相对增加。患者需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积极治疗心房颤动等,以改善预后。
2.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伴有心力衰竭症状和(或)体征的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人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高发,HFrEF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男性在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上可能与女性有所不同,但具体到HFrEF,其发病与个体的基础心脏病变等因素关系更为密切。治疗上常需要使用改善心肌重构、增加心肌收缩力等药物,同时注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
3.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定义为左心室射血分数在40%-49%之间,同时存在心力衰竭症状和(或)体征的心力衰竭。其病理生理机制介于HFpEF和HFrEF之间,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这类患者的预后和治疗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同样需要关注基础疾病的管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