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眼睑下垂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遗传致部分有家族史子代易患及胚胎发育异常致提上睑肌发育不全等;后天性因素有神经源性(动眼神经麻痹、交感神经损害)、肌源性(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机械性(眼睑本身病变、眼睑外伤)及其他因素(衰老、营养不良),不同因素致上眼睑下垂的人群、表现等各有特点。
胚胎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眼部相关结构的发育出现异常,比如提上睑肌发育不全等情况,会导致上眼睑下垂。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受到一些不良因素影响(虽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从胚胎发育的生理过程来看,异常环境等可能干扰正常结构形成),就可能出现这种先天性的提上睑肌发育问题,进而引发上眼睑下垂。
后天性因素
神经源性因素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受损可导致提上睑肌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上眼睑下垂。常见的病因有颅内动脉瘤、颅内肿瘤、外伤等。例如颅内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会影响神经传导,使得提上睑肌无法正常收缩,进而出现上眼睑下垂症状,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具体取决于病因的发生时间。
交感神经损害:交感神经病变也可导致上眼睑下垂,如Horner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通路受损,引起患侧上眼睑轻度下垂、瞳孔缩小等表现。其病因包括颈部外伤、颈部手术、纵隔肿瘤等,不同病因导致的交感神经损害会在相应的年龄和临床场景下出现上眼睑下垂症状,比如颈部手术患者术后可能出现Horner综合征相关表现。
肌源性因素
重症肌无力: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肌肉无力。其中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较为常见,可表现为上眼睑下垂,且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即早晨症状相对较轻,傍晚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女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男性。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其中眼咽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可出现上眼睑下垂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影响其他肌肉群。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病情会缓慢进行性加重。
机械性因素
眼睑本身病变:如眼睑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如色素痣、血管瘤等)和恶性肿瘤(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肿瘤生长会导致上眼睑重量增加,引起下垂。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取决于肿瘤的发生部位和生长速度,例如老年人可能更易患眼睑的恶性肿瘤而出现上眼睑下垂。
眼睑外伤:眼部受到外伤后,如眼睑挫伤、撕裂伤等,可能导致提上睑肌损伤或眼睑组织粘连等情况,从而引起上眼睑下垂。外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比如儿童玩耍时眼部受伤、成年人因意外事故眼部受伤等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其他因素
衰老: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皮肤松弛,提上睑肌功能逐渐减退,老年人相对更容易出现上眼睑下垂,这是一种生理性的退行性变化。一般在40岁以后这种衰老相关的上眼睑下垂逐渐明显,女性可能在更年期后更为显著,因为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加速皮肤和肌肉的老化过程。
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与神经肌肉代谢相关的维生素),可能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上眼睑下垂。这种情况在饮食不均衡的人群中更易出现,比如长期素食且不注意补充其他营养物质的人群,儿童时期如果营养不良可能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包括眼部肌肉的发育,从而增加上眼睑下垂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