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是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脑内引发化脓性炎症并形成脓肿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病因包括邻近感染灶蔓延、血源性感染、颅脑外伤,病理过程有急性化脓性脑炎、化脓、包膜形成阶段,临床表现有全身感染、颅内压增高、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头颅CT、MRI)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治疗分抗感染和手术,儿童血脑屏障不完善需早识别早干预,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病需综合病史影像谨慎治疗。
一、定义
脑脓肿是由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脑内引发的化脓性炎症并形成脓肿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病原体感染脑实质后,局部组织坏死、液化,周围形成脓肿包膜的病理过程。
二、病因
1.邻近感染灶蔓延:如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等局部感染灶的病原体可直接蔓延至颅内引发脑脓肿,其中慢性中耳炎及乳突炎是常见诱因,细菌可经破坏的骨壁侵入颅内。
2.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肺部感染、心内膜炎等)通过血液循环将病原体播散至脑内,儿童因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及免疫力相对较低,血源性感染致脑脓肿的风险较高。
3.颅脑外伤:开放性颅脑损伤时,病原体直接侵入脑内;闭合性颅脑损伤后,异物残留或局部血肿继发感染可引发脑脓肿。
三、病理过程
1.急性化脓性脑炎阶段:病原体侵入脑实质后,引起局部脑组织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局限性炎症病灶。
2.化脓阶段:炎症病灶内的组织坏死、液化,逐渐形成脓腔,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脓细胞及肉芽组织。
3.包膜形成阶段:病后1~2周左右,脓腔周围的肉芽组织逐渐形成包膜,包膜由纤维结缔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构成,边界相对清楚。
四、临床表现
1.全身感染症状:多有发热、寒战、乏力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2.颅内压增高表现:常见头痛、呕吐,婴幼儿可表现为前囟饱满、头围增大等,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减退、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3.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脓肿所在部位不同而异,如额叶脓肿可出现精神症状、偏瘫;颞叶脓肿可致失语、视野缺损;小脑脓肿可引起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早期可见脑内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可见环状强化;后期脓肿包膜形成后,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环形高密度影。
头颅MRI:对脑脓肿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能更清晰显示脓肿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早期即可发现脑组织水肿及脓肿形成。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脑脊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升高,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类型。
六、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以控制颅内感染。
2.手术治疗:对于脓肿较大、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行手术引流,如穿刺引流术、脓肿切除术等,以清除脓肿、缓解颅内高压。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且免疫力相对较低,血源性脑脓肿发生率较高,需早期识别发热、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及时进行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尽早干预,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病情进展可能较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时需综合考虑病史及影像学表现,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注意预防感染扩散及并发症发生。